2025年度
开放性项目申报通知
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各有关单位:
现将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2025年度开放性项目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研究团队。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2025年度创新中心开放性项目申报方向主要围绕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高效能治理政策、策略、机制等展开,项目名称可由申请人自拟,具体方向如下:
1.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优先领域及战略研究
2.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NbS自评估
3.郊野地区复合生态空间优化及营造策略研究
4.基于陆海统筹的生态空间梯度保护利用策略研究-以南汇东滩地区为例
5.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耕地全流程监管制度设计与实用技术研究
6.围绕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自立项目
凡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均可提出申请。创新中心对具有相关专利等成果的申请人给予优先考虑。(个人申报须有课题依托管理单位)
1.申报方式:申请人须参照项目指南认真填写开放性项目申请书(详见附件),经所在单位同意后,将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一式三份寄送至创新中心执行团队办公室,同时发送电子版至邮箱20670263@qq.com。无单位意见(含公章、签字)的申请书不予受理。
2.创新中心将以“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定本年度支持项目。
3.申报数量限制:同一申请人限申报1项。
4.申请截止时间:本年度开放性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逾期将不予受理。
5.禁止重复立项,已获得国家、省级及其他有关部门立项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1.申报受理后,由创新中心组织进行评审。
2.评审结果将于2025年4月在“上海土地整治”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布。
1.研究期限为2025年4月至11月,7月底课题组提交中期研究成果,由创新中心组织中期检查。
2.提交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含专报),由创新中心组织专家开展结项评审验收。
每个项目除研究报告外,至少还应完成1项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的额外成果(具体如下),各项额外成果考核时限可在结题评审后延期半年完成:
— 申报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项;
— 形成技术转化落地方案,或启动1项技术的工程化落地示范,或完成1项技术的工程化落地示范;
— 形成1项标准规范建议;
— 公开发表1篇或以上核心学术期刊论文等。
3.凡经创新中心经费资助的开放性项目,其研究数据及成果由创新中心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享。项目研究期间,研究成员将自动成为创新中心的流动人员。资助项目公开发表论文时,应在作者单位署名处标注创新中心名称,在基金项目处注明本论文由创新中心资助,且注明资助项目编号。未标注署名的论文不计入研究成果考核。创新中心具体署名方式如下:
中文: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200003
英文: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Land Spatial Eco-restor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MNR,Shanghai,200003
4.获资助的开放性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实施中期按要求向创新中心递交工作进展报告。项目结题后的一个月内,项目负责人应将全部电子版成果以及成果鉴定材料报送至执行团队办公室存档。延期完成的研究成果应在项目结题验收时提交延期说明,并在成果完成或发布后提交至执行团队办公室。延期仍未完成的,创新中心将不再接受其项目申请。
每个项目经费支持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
联 系 人:唐春荧
联系电话:(021)63192067-13337,18121215102
电子邮箱:20670263@qq.com
联系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北京西路95号1316室(邮编: 200003)
特此通知。
附件: 1.创新中心2025年度开放性项目课题指南
2.创新中心2025年度开放性项目申请书
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
2025年4月3日
附件1:创新中心2025年度开放性项目课题指南
方向1.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优先领域及战略研究
面向“十五五”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作方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生态治理挑战,立足上海超大城市特征,从NbS的逻辑内涵出发,深入探讨超大城市NbS应用的优先领域及战略方向,为未来大都市区NbS本土化研究与实践工作开展提供方向性指引。
方向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NbS自评估
深化对NbS自评估工具的系统认识,结合上海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实际,研究提出适用于大都市的本土化NbS评估指标体系,并选取若干“沪派江南”典型案例,开展项目自评估,分析其与全球标准的匹配程度,识别存在的差异和不足,进而通过针对性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沪派江南”营造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包容性。
方向3.郊野地区复合生态空间优化及营造策略研究
聚焦上海“滩水林田湖草荡”特色肌理和“沪派”文化基因保护传承,选取郊野地区典型生态综合单元(如天马、西岑等),统筹水、田、林、湿、土等各要素,基于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特征,研究提出各要素空间协同复合优化结构布局与组合模式,并结合调研,深入剖析复合生态空间营造模式落地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从用途管制等政策制度创新、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突破、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支撑等角度提出复合生态空间营造策略工具包,为生态保护修复典型示范样板打造提供路径参考,推动实现郊野生态空间的总量扩容、增量精准、存量激活、流量增效、质量提高。
方向4.基于陆海统筹的生态空间梯度保护利用策略研究-以南汇东滩地区为例
聚焦上海海岸带特别是“南汇N1库区-南汇嘴”沿线区域,系统开展区域水文、地质、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本底状况梳理,厘清区域发展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遵循陆海空间管理的特殊性,以提升城市生态安全韧性水平和空间复合利用效能为基本导向,统筹考虑生态、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综合分析上海河口海洋空间的利用现状和整体格局,研究提出海岸带空间梯度保护利用策略建议,推动构建生态韧性海岸。
方向5.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耕地保护全流程监管制度设计与实用技术研究
伴随着耕地“大占补”由数字指标管理全面转向空间统筹管理,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强化资源监管、提升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课题旨在通过对本市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利用“后端监管”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剖析关键问题和堵点,并对浙江、江苏、福建等省耕地监管情况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手段进行调研学习,借鉴经验模式,提出符合本市耕地保护发展趋势的耕地全流程监管制度设计与实用技术指引。
方向6.围绕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自立项目
围绕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调查评估、规划设计、整治提升、监测评价等主要研究方向自立题目,创新中心将优先资助立论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具有创新意义和转化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同时,欢迎国内外研究人员自带项目和经费与创新中心合作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附件2:创新中心2025年度开放性项目申请书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
(来源:上海土地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