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陈逸飞逝世二十周年暨诞辰八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海派艺术家,《致敬逸飞——纪念陈逸飞逝世二十周年画展》将于4月12日至5月30日在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举办,并对公众免费开放。 此次展览由美术馆联合56位与陈逸飞生命轨迹深度交织的知名上海艺术家共同打造,展出118幅作品,以“集体叙事”的创新形式,首次呈现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作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艺术巨匠,陈逸飞以独特艺术视角与精湛技艺,在当代艺术史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他的艺术生涯,是一部跨越东西方、融汇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史诗。
陈逸飞
他的作品,题材的广泛,无论是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还是历史题材的雄浑厚重,抑或是人物肖像的细腻传神,都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的笔触始终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裂隙间游走,并以“大美术”为旗帜,将绘画、电影、时尚、城市设计融为一体。他是海派美学的革新旗手、国际艺坛的东方使者、更是踏浪时代风潮的艺术先行者、中国视觉艺术的一座丰碑。
陈逸飞 悠悠小船 1983年
陈逸飞 宁静的傍晚 1984年
此次展览呈现了陈逸飞的四幅作品,分别创作于1983年和1984年的画作,其中《后花园》《清晨》是他在纽约哈默画廊第一次个展的两幅珍品。陈逸飞一生中创作了很多江南水乡风情油画,《清晨》是这一系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画作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跃然纸上,非同寻常的古镇气息,令人神往。
陈逸飞 清晨 1983年
陈逸飞 后花园 1983年
陈逸飞弟弟、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执行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陈逸鸣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身在纽约的陈逸飞辞去油画修复的工作,赴欧自助旅游。两个月内遍访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十余个国家的艺术博物馆,观摩了大量的欧洲名画原作。是年秋天,陈逸飞自欧洲回国,赴江南水乡搜集素材。重返纽约后便潜心创作了之后令其声名大噪的“水乡系列”。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为《故乡的回忆——双桥》,创作于1984年。
此次展览以“致敬逸飞”为名,既是对陈逸飞个人成就的致敬,亦是对20世纪海派艺术群体的集体观照。参展的艺术家中,既有陈逸飞的同学、同事,也有与他有着相似成长经历、在艺术领域颇具成就与影响力的老艺术家,更涵盖上海美术界及各艺术院校领军人物、活跃一线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
“每位画家都有自己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汇集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关于上海美术发展的大故事,这也是上海美术发展脉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谈及展览筹备陈逸鸣十分感慨,从作品征集、运输到布展,整个团队仅用14天便高效完成。“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够实现,离不开所有参展艺术家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他们为整个展览注入了灵魂。”
传承“大美术”精神
在美术馆,一组鸟题材雕塑作品,出自上海美协主席曾成钢之手,为了此次展览将作品改名为“飞回”,置于展厅中央,以艺术形式传递对陈逸飞20年的情感致敬。
画家应小杰创作的《陈逸飞陈逸鸣旧居时光回眸》也在现场展出。“我们从小就在这个窗阳台上吃饭做功课,我哥哥在这上面画画,所以应小杰特地画了这张画。”陈逸鸣指着画中位于北京东路159号陈逸飞寓所旧居的位置,说起了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陈逸飞从小会带着弟弟妹妹趴在这扇窗前,看窗外的景色,他曾经多次透过这扇窗画风景。而这扇陈逸飞旧居的窗,也被迁移到美术馆,供艺术爱好者身临其境参观体验。
转身在另一面,陈逸鸣在2024年画了《外滩风云》,以童年居所为内容,周边地标是儿时玩耍与观察的对象,成为创作的重要素材。他认为,“自由”“创新”“多元”是陈逸飞艺术理念的核心,需以扎实功底为基础,结合时代潮流实现突破。“陈逸飞对我绘画基本功要求严格,尤其重视素描训练,也正因为兄长让我打好基础,我现在才能追求自由表达。”
陈逸鸣 外滩风云 2024年
这118幅作品,以多元艺术风格、观念及独特题材,共同编织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每一件作品如棱镜,分解重组陈逸飞艺术基因中的光谱,形成全新视觉叙事。跨代际艺术家的集体参与,亦重新审视了陈逸飞在艺术史中的坐标,即便最年轻参展者与陈逸飞相差近四十岁,创作中仍展现出惊人的精神同构。
“3年前,我举办了青年陈逸飞展览,现在到了细细梳理陈逸飞作品的时候了,我们有比较全的笔记,这是很深的社会印记,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陈逸飞。”陈逸鸣透露,《陈逸飞的年轻时代》已完成编纂,即将出版,该书将首次系统描述其早期艺术创作。“艺术何以承载时代的重量?我们需要为年轻一代积累素材——他的社会责任感、对全民审美的推动,仍是当下艺术界的重要课题”。
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是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拥有国际语境的当代艺术展示馆,通过展览、收藏、公共教育、人文活动等项目,旨在挖掘具有潜力的艺术家,推广具有绘画性的现当代艺术,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中外艺术交流平台。该馆由知名海派艺术家陈逸鸣先生担任执行馆长。
从早期文献到跨界实践,从同代画家的深情呼应到年轻一代的认知启蒙,此次展览既是对陈逸飞艺术生涯的深情追思,更是对上海美术黄金时代的集体致敬。正如陈逸鸣所言:“陈逸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画作,更在于他对艺术边界的突破——这种精神,正是当代艺术界最需要的‘遗产’”。
展览信息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