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瞭望评|“方言”热中也要有一些冷静

转自:交汇点 2025-04-08 16:47:27

  近期热映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中,演员梅婷的南京话台词火了。这也引发许多网友的好评和热议。

由此带来进一步的话题,就是如何看待方言,如何使用为宜。

有人认为,方言生动展现了地域文化,承载了集体记忆,应当鼓励人们多用多讲。但也有人认为,方言客观上仍是“当地人”之间流通的地方话,从促进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不宜多鼓励提倡。一时间,“讲什么话”成了网友们讨论的焦点。

其实,站在历史长河之上看,方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有着漫长的演进历史,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仅以江苏为例,由于地处南北方交界处,江苏方言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吴语区、江淮官话区、中原官话区三大方言区,而各方言区内部又“十里不同音”,每个区县乃至乡镇口音都有微妙差别。这些都是由地理隔离、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共同形成的,有着强大的地域性和群众性。

毫无疑问,方言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在我们的语言学研究中,对于方言的研究一直是重点领域。再以江苏为例,很多江苏人小时候都有过用方言读古诗的记忆,开始可能出于调皮搞怪,读着读着竟觉比普通话更押韵,这或许是一些方言里至今还保留着古音的缘故吧。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千山鸟飞绝”的“绝”,“万径人踪灭”的“灭”,“独钓寒江雪”的“雪”,如果用普通话读则高低不齐,用苏州话、无锡话等吴方言或用南京话、扬州话等江淮官话读,这三字都是入声字,押韵巧妙,让人深深体会到诗词格律的魅力。由此可见,方言堪称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和传承方言,对历史、考古、古汉语等学科的研究、发展均有推动作用。

事实上,在一些场合适量使用方言,确实会有奇效。譬如,文艺作品中适量加入方言,可以丰满剧情,吸引观众。从《繁花》中的沪语,到《六姊妹》中的淮南话,再到《哪吒2》中的川派普通话,让人物也更加接地气。再譬如,政府部门里常与老百姓群众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倘若也能用当地的方言土话与老百姓沟通聊天,就会在无形中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对做好各项工作也大有裨益。

上述这些,都是适当使用方言能看得到的好处。

但另一方面,因为一些影视剧的热炒,也要防止使用方言形成一股风。过度使用方言,客观上会造成文化割据,还会助长地域文化歧视等现象。例如,一些短视频博主曾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外地人在上海职场工作时,由于不会讲或讲不好上海话,而被周围人嘲笑“洋泾浜”(夹杂外地口音的上海话)的无奈现象。据说,社交平台上还有各种版本的方言“鄙视链”,其背后,则往往是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从本质上来说,语言的最大功能在于交流沟通。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一味使用方言,或者过度使用,不仅人为增加沟通成本、设置交流障碍,更可能导致不同人因口音被自动归入不同的人群、圈子,从而引发人们对所谓圈层的担忧,甚至会影响当地的发展环境、引才氛围。

所以说,方言需要保护,但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也松不得。普通话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消除语言隔阂,增强全民族凝聚力,进而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记得多年前,不少地方的广播电视媒体曾经一度流行用方言来说新闻。而如今,这样的节目已少了很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

“请讲普通话”,还是需要在全社会不断强化。毕竟,人人都能听懂,让信息、情感准确抵达,才是语言的意义所在。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金亦炜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