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全市首个!闵行全部挂牌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4-08 12:04:29


继首家社区医院落地上海后
闵行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也已完成“社区医院”的冠名

冠名后不仅仅是“挂块牌子”那么简单。怎样让社区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怎样让居民心甘情愿选择首诊社区?这些成为摆在医疗管理者面前的思考题。

“阿拉在这里能看好病
所以愿意来!”

“有时并不是社区医生技术不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住在浦江社区的张阿姨开门见山。她长期患有慢性胃炎,不时感到上腹部饱胀,还隐隐作痛。“早些年,社区没有胃镜检查设备,每次去最多只能配点药。现在社区医院设备健全,家庭医生说家门口就能检查。

正是这次检查,张阿姨被发现有癌前期病变。转诊至仁济医院后完整切除病灶,至今随访未发现异常。“真的很感谢家庭医生,要不是他们耐心劝我,在社区做胃镜也不用排队,或许我又疏忽了,后果不敢想。”而今在闵行,浦江社区医院挂牌上海市东南片区胃超声实训基地,也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开展该项目的社区医院

挂牌社区医院,其背后的重要意义在于
切实解决居民的看病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医院,看似都是“社区+卫生”,却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主要以预防、保健为主,重点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后者更侧重于提供医疗服务,包括门诊、住院、手术、基础的急救和影像检查等。随着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水涨船高,市民更愿意选择直接前往“医院”就诊。冠名“社区医院”,更容易让居民与医疗诊治直接关联,增强专业性和可信度,促进基层首诊与分级诊疗。

陶阿姨住在社区医院对面的公寓楼,子女都在国外,她“现身说法”:不久前自己脚踝扭了一下,没选择去周围大医院,第一时间到社区医院康复科,康复了15天而今已彻底痊愈,下楼梯不成问题,远在国外的子女放下心来。陶阿姨说:“阿拉在这里能看好病,所以愿意来!”

基于类似的考虑,去年闵行各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通过了社区医院评审,成为全市首个整体对社区医院冠名挂牌的区。为何能实现全覆盖?这与近年来闵行区积极探索差异化赋能紧密相关。记者了解到,闵行区提出“1+10+X”计划,即夯实社区医务人员能力1个关键、扎实推进10项全覆盖赋能举措、探索推动X项差异化特色服务,目标是用过硬的技术能力吸引居民选择社区医院。

提高社区医院首诊能力

居民选择基层看病的核心是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牟姗在走访时,有居民直言不讳:大家想看到实打实的服务,社区医生如果能就近解决问题,大家就会认准这里。

社区医生作为社区医院的核心人才,其成长该如何规划以应对当下形势发展?牟姗提出,医联体可以作为很好的抓手,遴选一批居民认可的、有激情与热情的家庭医生基于全专结合的背景,加速提升社区医生专科能力,为居民的转诊提供更畅通便捷的渠道。

相关探索已在推进。就在去年初,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启动,协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5所医学院校及多家市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基层医院,针对全市66家基层医疗机构高质量完成6个试点培训项目。让社区医生更注重真实诊疗体验,确保学员快速掌握相关病症处理技巧,有效提高首诊预判、分流转诊的准确性。

待遇不高
社区医院人才短缺

社区医院“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了。不过对社区医院管理者来说,从全市层面来看,社区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人才短缺局面尚未改观。

社区医生值得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平台和发展路径。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建议:可适当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并向全科医生做适当倾斜,可突破学历等限制破格晋升职称;打破政策壁垒,建立人员流动机制,允许社区全科医生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后,到二级、三级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岗位进行挂职轮岗,实现合理轮岗、有序流动,以此拓宽基层医生队伍的职业发展路径。

而今在闵行,社区医院西医基本病种覆盖平均达到136种,开展门诊小手术的社区超过六成。闵行区卫健委主任杭文权表示,“挂牌社区医院意味着承担更多服务功能,发展更多居民需要的适宜专科技术。下一步,区内将继续整合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本病种和适宜技术覆盖等举措,切实提升服务能级。”期待上海有更多社区医院早日挂牌,尽快形成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让宝贵的医疗资源实现最优化应用。

完整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图文:上观新闻·解放日报(作者:黄杨子 顾泳)
编辑/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