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育一方珍品,一片匠心铸就金字招牌。从崇明大米的清甜软糯,到南汇水蜜桃的馥郁多汁;从松江大米的地标认证,到马陆葡萄的科技赋能……在大都市的广袤田地里,上海农业品牌正用“绿色”与“安全”的双重基因重塑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底色。即日起,我们推出“绿色品牌故事”系列,看上海在都市与田园的共生中,书写农业品牌的时代答卷。
吕巷地处上海金山中部生态圈核心片区,作为“三个百里”重要指示的发源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01年,卢玉金来到吕巷镇建立了施泉葡萄园,他把“种出最好葡萄”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20多年的打拼,拼出了科技含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施泉标准”和颇具知名度的“施泉葡萄”品牌。
绿色、优质的“施泉葡萄”已成为金山区农业品牌的一块金字招牌。从创立品牌的那一天起,施泉葡萄便致力于种出高品质、绿色健康的葡萄产品,近年来在全国和市级优质果品评比活动中屡创佳绩,获得过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上海市优质葡萄评比金奖等多项荣誉,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实践探索,攻坚克难
2001年,卢玉金来到金山打造葡萄园,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棚里种葡萄。“那个时候葡萄都是露地种植,大家只种一种抗病性好的巨峰葡萄。”卢玉金回忆道,大棚种植技术的引进,有效避免了雨水对葡萄的侵害,大幅提高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可种植的葡萄品种也更多。
为了寻找适合本地区种植的葡萄品种,他虚心听取相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引进了15个新品种进行试种,全身心投入葡萄新品种的栽培管理和技术研究上。以果园为家,与葡萄相伴,他时刻观察葡萄棚内温度变化,夏天看葡萄的坐果情况,秋天检测葡萄口感和糖度,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就这样,经过一系列实践,卢玉金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设施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种植的“夏黑”“申华”“阳光玫瑰”等多个优质新品种葡萄,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在全市葡萄行业中崭露头角,施泉葡萄的知名度、美誉度也逐年提升。如今葡萄园里种植的品种已多达30多种,并且每年仍坚持做新品种的引进和筛选。
为了确保葡萄品质的稳定,葡萄园严格控制产量,求精不求多,通过修剪枝条、疏果等措施,保持葡萄树合理的负载量,保证每颗葡萄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和光照,达到最佳成熟度。“我做过很多试验,拿巨峰葡萄来说,一亩地的产量在1500斤左右的巨峰葡萄是最好吃的。”卢玉金说,要种出优质的葡萄,必须严格控制葡萄穗重、产量,并坚持施用有机肥。
葡萄销售期过于集中且偏短,是业界公认的一个难题。卢玉金意识到,若无法攻克这个瓶颈,那么施泉葡萄的品牌发展也将受到限制。自2016年起,他通过岔开封棚时间、使用不同规格的覆膜、在葡萄根系旁铺设热水管、大棚里同时覆盖天膜地膜、棚内安装热风机等革新技术,使葡萄的成熟期提前,销售期从过去的一个月延长到半年(5月底6月初上市可以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既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显著。
同时,卢玉金勇于创新,成功开发出“绿枝嫁接和嫩枝嫁接硬枝”换种新技术,每亩可节支2500元,第二年又能增收3000元,农民实际增收5000多元。按金山区1万亩葡萄种植面积、其中10%进行品种改良来计算,可节支增收500多万元。
带动果农共同致富
多年来,为了助推金山区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施泉葡萄一如既往地把葡萄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周边的葡萄种植户,带动果农共同致富。每年开展多次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提高果农栽培技能。据统计,施泉葡萄每年为果农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6次,使果农受益匪浅。同时为果农“出诊”,现场为葡萄“搭脉治病”。每年的4—7月,既是葡萄种植的农忙时节,也是卢玉金最忙的时候,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医生”。据不完全统计,他每年接受电话咨询多达200多人次,10多年来,已有1000多户次、1万多亩葡萄享受过施泉葡萄的技术红利,挽回因种植技术引起的损失8000多万元。
施泉还将“葡萄经”分享到长三角,创建葡萄技术示范区。2019年,卢玉金走出上海面向长三角,率先与浙江省平湖市银丰葡萄园创建“施泉+银丰”葡萄示范区,为该示范区落实了科技治园的“良方”。2021年,“银丰”60亩葡萄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比原来翻两番。邻近的浙江新仓等8个合作社450多亩葡萄都加入了“施泉”朋友圈。
再次成立产业化联合体,带动致富闯新路。2021年6月,金山区成立了以施泉葡萄园为主阵地、卢玉金为负责人的金山区葡萄产业化联合体,旨在带领果农按“施泉品牌”标准栽培葡萄和销售葡萄,实现增收,带动致富。2023年,成功把6个果园860亩符合施泉品牌品质的葡萄卖进盒马超市,使果农增收700多万元,为带动果农致富闯出新路。
打造葡萄高质量发展标杆
在施泉葡萄园里,一条葡萄长廊是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每到葡萄成熟季节,葡萄园内车辆往来不绝,销售厅内人头攒动,葡萄棚内游客如织。
2007年,卢玉金意识到自己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果园面积小,难成气候,“一定要花大力气建设出一个规模型生产基地”。2010年,他抓住机遇,把葡萄园面积扩建到了200亩。园内新建长300米、宽8米、高5.5米的葡萄长廊,以及新型大棚、连栋大棚,配备滴灌供水,水泥道路、标准沟渠错落有致。
近年来,已有10多个国家、8个省市、2万多人次的农口系统干部、技术人员到过施泉,葡萄专家技术论坛、金山区中学生研学劳动教育实践、“田园五镇”葡萄节等重大活动都在施泉举办。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施泉葡萄园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上海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等殊荣;施泉葡萄已有11个品种获得全国金奖,成为全国葡萄行业的领军单位。
2019年10月,卢玉金赴日本考察葡萄智能化生产基地。此次考察令他大开眼界,他决定将葡萄园改造成葡萄智能化生产基地。
改造方案很快得到了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总投资1300多万元的“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设施栽培葡萄智能化生产管理创新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于2020年10月在施泉落地。经过3年奋战,该项目已在2023年圆满完成。目前,果园南侧60亩智能化连栋大棚已实现生产,棚内栽培的“阳光13”“茉莉香”“天朗”“七星女皇”“晨香”“黑色皇冠”“弗蕾无核”等新品种葡萄将进入盛期。实践证明,该项目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5%,温湿度统一调控后进一步提升了葡萄品质,同时还节省了劳动成本,成为上海市郊葡萄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跨区发展开创新局面
在金山、宝山“南北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2023年10月,卢玉金大胆勾画了施泉葡萄园跨区发展——在宝山区创建施泉葡萄技术基地的蓝图。该基地面积80.5亩,全部为连栋薄膜温室,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更高,旨在打造“施泉葡萄—宝山罗泾”的全新品牌。
“宝山的乡村离市区很近,发展葡萄采摘,比我们在金山的基地更有优势。”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卢玉金之子卢俊杰接手葡萄园,从品种布局到栽培技术再到品牌建设,探索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据悉,宝山的施泉葡萄生产基地通过轮作水稻、增加有机肥料,对原有的葡萄田进行了土壤清理与翻新改良,又从“金山老基地”移栽了十多种幼苗,搬来了智能化设备与新技术。为了规范管理,精准施肥,基地每一个连栋棚只种植一个品种,同时,还根据每一个棚所在区域光照不同,对品种种植区域作了合理布局,“这样可以根据葡萄的成熟期合理开放采摘区域,方便消费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品种。”目前,卢俊杰根据不同品种间的成熟期差异,在新苗村葡萄园主要布局了“夏黑”“醉金香”“巨峰”“巨玫瑰”“申华”“阳光玫瑰”等畅销品种,待投产后,将根据市场反响作进一步优化调整。他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市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在基地试种了一部分专家选育的新品种,打造品牌特色。
文:曹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