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经信委 > 文章详情

浦东汇聚人形机器人创新企业,推动人形机器人多场景落地应用|区域产业

转自:上海经信委 2025-04-07 18:38:28


转载自:科Way

“机器人究竟什么时候能帮忙带娃?”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让机器人帮人类带娃、养老、做家务、工作……这些以前觉得天方夜谭的事如今已经提上日程。

近日,浦东服务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在全球落地10万余台专用服务机器人后,发布了人形服务机器人XMAN-R1。据了解,该机器人已经get“点餐-配餐-送餐-收餐”等技能。

擎朗智能、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浦东汇聚了一批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极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它们正推动着人形机器人在多个场景落地应用,展现出人形机器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从工业制造到家庭服务,从医疗护理到社会管理……人形机器人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

01

高效能的“产业工人”

在制造业领域,浦东的人形机器人已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力。

作为国内首个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青龙”机器人身高185cm,体重80kg,拥有43个主动自由度的仿生构型,能够实现快速行走(1m/s)和抗冲击干扰等高机动能力。轻量化上肢设计使其能够完成面包抓取、物品分拣等精细化任务。精准理解指令和任务,自主完成复杂工作,堪称“产业工人”中的佼佼者。

傅利叶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通过高精度运动控制能力,可在上汽通用汽车工厂完成高压零部件的安装任务。其灵巧的双手能精准操作直径仅几毫米的螺丝,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显著提升了汽车装配线的效率与安全性。

开普勒物流机器人推出的“物流小哥”先行者K2则专注于物流领域。它拥有30公斤的大负载能力,单手11自由度的灵巧手设计,可轻松完成各类精细操作,充电1小时便能支撑8小时连续作业,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承担重复性劳动,还能在高危环境中作业,将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张江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内的100多台机器人正在接受冰箱背板安装、汽车零部件分拣等复杂训练。这些机器人通过共享数据与算法,突破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单一功能”的限制,未来可快速适应不同生产线的需求。

02

贴心的“生活助手”

人形机器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备受期待。智元机器人近期发布的灵犀X2机器人原型机能够实现毫秒级的交互反应,通过人类的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精准判断情感状态,集成了运动、交互、作业三大智能,全身拥有28个自由度,运动能力超群。它不仅能丝滑骑单车、缝葡萄、陪聊,还初步具备了基本家务能力,如洗碗、叠被子等。这种具备复杂交互能力的“灵动机器人”为未来家庭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2023年9月,智元机器人在张江科学城建立了一座约2000平方米的数据采集工厂,如今面积已翻倍。那里有上百台“远征A2-D”数采机器人,它们在工厂搭建的家居、餐饮、商超、办公和工业等五类应用场景中接受训练。每天,数据采集师团队在工厂“手把手”教机器人学习各种技能。他们手持两个操控手柄,重复进行任务操作。一位数据采集师每天采集约150条数据。

去年12月,智元机器人的训练数据集AgiBotWorld正式发布,AgiBot World数据集覆盖100多种真实场景,其中家居场景占40%,覆盖了80余种家务技能: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倒水、叠衣等基础任务,还能通过触觉传感器感知洗碗时的力度变化,避免餐具破损。在张江的模拟家居环境中,机器人已能自主完成马桶清洁、衣物熨烫等精细化操作,其动作流畅度接近人类水平。

03

精准的“治疗师

随着AI大模型的接入,人形机器人在康复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从智能康复起家的傅利叶早期的上肢康复机器人FourierM2已帮助数千名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傅利叶于2023年发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实现量产。GR-1能通过AI算法分析患者步态,实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在手术室场景中,配备高精度视觉系统的机器人可辅助医生完成微创手术,其稳定性远超人类手部操作。此外,GR-1机器人在养老机构中承担夜间巡查、紧急呼叫响应等任务,通过热成像传感器实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2024年,傅利叶发布第二代通用人形机器人GR-2,在银行导览、汽车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有了实验性应用。

擎朗机器人则通过接入DeepSeek、讯飞、Kimi等多款热门AI大模型,实现了在餐饮、酒店、医疗康养、工厂、商超、机场等多个场景的应用。在医疗场景下,接入DeepSeek的擎朗机器人能够实现更精准的语义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中英文混合术语识别准确率高达98.7%,覆盖任务下单、任务查询、知识查询等全流程应用,医护人员重复性工作减少40%,大大加速了医疗数智化转型进程。

04

百变的“服务伙伴”

在公共服务领域,越来越多的浦东机器人正大显身手。

傅利叶的GR-1机器人已在中国建设银行浦东分行担任“AI大堂经理”,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答金融问题,并引导客户完成开户流程,日均服务量超过300人次。在张江科学城,机器人还被部署于地铁站进行人流疏导,其搭载的3D视觉系统可实时监测人群密度,优化通行效率。

傅利叶机器人GR-1“开开”也已在世纪公园上班。游客们可以随时向“开开”提问,它不仅能挥手、回应,还能比心、做导览,对公园里的各种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它与无人机巡逻、人工智能监控管理以及智慧化运营管理平台共同构成了世纪公园智慧化的全新面貌,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体验。

应急救援是机器人另一个重要的服务领域。为此异构训练场专门设置了消防演习场景,机器人需在模拟火灾中完成伤员搬运、障碍物清除等任务,未来将用于地震、化工厂泄漏等危险环境。

根据工信部在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7年,中国将实现核心部组件70%国产化,并在制造业、服务业形成规模化应用。浦东正探索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的融合。例如,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工程师可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深海勘探;借助情感计算算法,机器人将能识别人类情绪并提供心理疏导。

从“青龙”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高效能表现,到“开开”在城市服务中的贴心陪伴,再到灵犀X2在家庭生活中的温暖互动,人形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生态的不断完善,浦东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正如傅利叶创始人顾捷所说:“人形机器人终将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无声,却不可或缺。”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