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看不清
忘记密码?
模糊搜索
作者搜索
标题搜索
正文搜索
摘要搜索
查看新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政情
上海一周
伴公汀
@康平路
直通200号
交汇点
海上755
市政厅
反腐记
大国之道
经济
财经连线
产业观察
金融区块链
流量研究所
市场解码
任我行
产经
市场
城生活
财经
文化
文化观澜
文艺清单
文化视点
独家探班
观众席
文旅乐游
片场视听
汇演
艺见
许蜜桃
文汇人文之城
文汇讲堂
台前幕后
文化生活
文娱专访
文汇软实力
文汇馆长说
文汇青年营
文汇视讯
帮侬忙
新民帮侬忙
上海滩
民声
民声直通车
上海辟谣平台
人民建议
问答
读者
城市的味道
民生调查
区情
浦江眼
前沿风
郊野笔记
上海屋檐下
区域
Yeah!上海
十六区
郊野大地
侬好上海
城事更新
海上记忆
精选
新潮
便利贴
评论
观见
时评
新民眼
思想
上观学习
思想汇
深度
纵深
访谈
原点
视点
申观察
科教
教育在线
创新之城
文汇教育
科创前沿
科学新知
科创
教育
健康
医声医事
哎哟不怕
健康生活
我不是唐亿森
求医问药
第医线
医视野
一健通
杏林夜谈
体育
运动+
文汇体育
体坛专访
新民场外音
体坛话题
我在现场
社会
说法
案页
十二公民
社会
新民法谭
上海时刻
江江三人行
在场
文汇都汇聊
潮探007
冲呀花花采访团
魔都三棱镜
新视力
三分•天下
上海歆克勒
厉苒苒
晏秋秋
上海时刻
长三角
华东局
江南
长三角
城市志
会客厅
视觉
图数图说
见识录
大视界
观观观察局
文汇视觉
新民海报
图个明白
新民印象
直播
文汇理论
文汇大家聊
学林
论苑
智库
学人
数据
数据洋葱
要闻
时政要闻
国内
港澳台
北京来信
山海情
风物
京华传真
国际
世界观
大局观
海外惊奇
文汇环球
国际视点
哎哟歪
深海区
侨梁
天下
早读
时事
纵览
话媒堂
上官河
新民早报
汇闻
文艺评论
文汇文艺百家
文汇艺术
文汇经典重读
文汇建筑可阅读
文汇文艺评论
夜光杯
新民艺评
夜光杯朋友圈
十日谈
晨读
夜读
封面人物
纪实
国家艺术
金色池塘
为一个人逛一座城
夜光杯美文课
在读
文学报
新批评
文学现场
世界文学
朝花
朝花时文
笔会
笔会
读书
上书房
文汇读书
书人茶话
新声
新民新音频
听早报
上海闲话
品牌
大区势
企示录
一起来
金融圈
车天下
大健康
文创+
文汇潮
品牌汇
都事汇
教育汇
健康汇
科技汇
文旅在线
山海汇
体坛纵横
文化视界
生活汇
新民汇
新民亲选
万象
援疆风采
喀什风情
专题
直播
上观号
电子报
解放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上海日报
新闻晨报
上海法治报
社区晨报
东方体育日报
文学报
浦东时报
新民周刊
上海宣传通讯
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适老化改造、爱心志愿接力……“幸福楼道”温暖老人心丨文明实践在闵行
转自:
今日闵行
2025-04-07 07:22:54
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近年来,闵行区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服务到哪里”彰显人文闵行的城市温度。
近日,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新闻晨报共同推出“文明实践在闵行”专题系列报道,集中展现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团队、项目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文明实践在身边、文明实践我参与”的浓厚氛围,助推全区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
尊老、爱老、助老,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晚年生活。近年来,闵行区虹桥镇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老”服务,不断增强辖区老年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用贴心暖心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
红松路700弄小区,19号楼的楼道与一般的楼道截然不同。进入大门,最先看到的是一楼走廊顶部的红色爱心图案,以及环绕的“幸福楼道”字样。爱心上,HQ两个英文字母代表“虹桥”。楼道里,爱心伞、歇脚凳等便民细节让人油然感到温馨。
去年9月,兰竹居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借助社区微更新,对19号楼进行了“幸福楼道”项目改造。
新增的便民设施不仅方便了居民特别是老人,也让楼道成为邻里交流的空间。
“改造的倡议者,就是楼里的退休党员夫妻叶唯弘和薛妹。他们是热心的助老志愿者,主动承担起照顾高龄老人的职责,也让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互助精神在小区传播,为社区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虹桥镇相关负责人说。
协助楼道改造并参与设计
用适老化细节打动老人心
“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之举,却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与力量。”“关爱长者,从小事做起。”写在楼道墙上的句句箴言,也是66岁叶唯弘和薛妹为老服务的内心写照。
夫妻俩年岁相同,薛妹退休后做起了助老志愿者,同时也是楼组长。叶唯弘退休后也加入进来。这次楼道改造,老两口花了不少心思。“我们也是老人,知道老人的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又比高龄老人年轻,可以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们收集了居民意见,向兰竹居委会提出楼道改造的申请,并参与了设计。”夫妻俩说。
红松路700弄小区建于2000年,已有25年房龄。19号是一幢6层楼,没有电梯。“加装电梯的事还在申请中,但住在6楼的老人已经反映,上下楼吃不消了。楼里的老年人较多,我们希望通过改造,给他们上下楼提供一些便利和安全保障。”薛妹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
改造后,1到6楼的墙壁全部粉刷一新
。1楼到4楼还张贴了温馨的宣传语,有的是文艺风,比如“旧时光会走远,但新生活随时开启”“万物皆可爱,温暖又闪亮”。有的意在提醒居民关心老人,比如“垃圾帮您带下去吧”“谢谢你陪我聊天”,用的都是大号字体与柔和色彩。“是我提议的,这些内容要让居民一眼就能看懂,才能起到提示和宣传作用。”叶唯弘介绍。
“走累了吧,坐下来歇会儿吧”“坐下来歇歇脚,再重新启程吧”,这两句提示语,分别位于二楼和四楼。
这两个楼层的拐角处各有一个固定在墙上的橙色折叠凳,随时可以翻下来坐。
“我们观察到,有些老人不能一口气走上楼,就给他们设计了歇脚点,每上两层可以歇一歇。”老两口说。
考虑到一楼入口处铺的是地砖,雨天地滑,此次改造还增加了防滑带,当然也是老两口的主意。
“每条防滑带宽10厘米,是塑胶跑道的材质,间隔着铺,既醒目又防摔。”叶唯弘介绍。记者注意到,安全提示语写在一楼大门上,朗朗上口,“下楼轻松有三宝,站稳扶好防滑倒
”
。
作为有心人,夫妻俩还观察到,有的老人走到一楼门口才发现外面下雨,忘记带伞。“再跑上去拿很辛苦,所以就
在门口配置了爱心伞和伞桶
,方便居民借还。”
楼道改造的碰头会,居民意见的征集,以及前往其他社区考察的工作,夫妻俩都参与了。不是没有碰到过困难,就有一位八旬老人坚决反对,认为楼道改造会影响加装电梯的申请。叶唯弘和薛妹反反复复上楼和老人沟通,把老人意见反馈给居委会,居委干部们也多次登门解释,加装电梯和楼道改造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最后,叶唯弘拍着胸脯说,“改造是大家的需求,如果改下来有什么不合适,你提出来,我们再改!”老人这才松口。
改造结束后,老人看着焕然一新的楼道和适老化设计,感动又惭愧,找到夫妻俩说:“对不起,是我态度不好,谢谢你们。”叶唯弘和薛妹相视一笑。
助老志愿者接力
让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小区传承
助老志愿者做久了,每一层住着哪几位老人,叶唯弘和薛妹都如数家珍。
楼里有位九旬独居老太,夫妻俩常去看望。老太太生性好强,不愿意和儿子同住。有段时间,母子俩因为生活观念差异,一度闹得有点僵。“我们了解下来,没有谁对谁错,只是老太太性格固执,坚持自己是对的。”夫妻俩告诉记者。
为了帮助这对母子修复关系,叶唯弘和薛妹甘当调解员,推心置腹与老人和儿子促膝长谈。
最终,儿子愿意退让一步,按老母亲的要求向她道歉。“这样等于是给老太太一个台阶下,之后母子就和好了。我们也跟她儿子加了微信,老人有什么不舒服,我们会马上与他联系。”
除了同楼的老人,他们还与小区里的其他老人结了对。
平时,老人需要帮忙,只要喊他们一声,夫妻俩一定有人会赶过去。
结对的老人中,有一位独居老人身体不好,但女儿远在国外,远水救不了近火。有天晚上听她说不太舒服,叶唯弘就关照说:“如果你感觉不对劲,就赶紧打电话叫我。”第二天早晨,
他接到老人电话,立刻驾车把老人送到医院,陪同办理了住院手续
。“住院期间,我也经常去看她。她要从家里拿衣服、拿东西,我都会帮她拿了送过去。”
小区里还有位八旬老人,手机微信都会用,叶唯弘便请她每天在微信上报个平安。一个盛夏晚上,老人打电话来,说自己的空调遥控器没电了,问他们有没有电池。
夫妻俩恰恰都在外地,赶紧打电话给熟悉老人的居民毛爱洁求助,对方立刻把电池送了过去。
原来,这位老人以前就是和毛爱洁结对的。现年78岁的毛爱洁曾经也是小区的助老志愿者,后因年事已高才退了下来。夫妻俩对她都很尊重,叫她“毛老师”。“毛老师原先结对的那些老人,现在都与我结对了。我认为,这就是居民之间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传承。我一直记着毛老师的话,老人的困难要及时解决。”薛妹说。
而在叶唯弘看来,小区的低龄老人应该主动帮助高龄老人,形成氛围,“这样一来,等自己变成高龄老人时,也能得到帮助。”他还说,老人需要的除了服务,还有精神上的关爱。“随着年纪的增长,我逐步感觉到,老人是会孤独的。所以,我也会经常上门看望结对的老人,即便只是陪他们聊聊天,对他们来说也有意义。”
在叶唯弘、薛妹夫妇的带动下,楼道和小区变得越来越有爱。
不仅助老志愿者变多了,愿意“随手帮一把”的居民也多了,比如主动帮助老人倒垃圾、买菜、送饭。
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蔚然成风,文明实践不仅解锁了楼道的幸福密码,也让每一位居民都充满了幸福感。
虹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幸福楼道”项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文化交流等形式,将文明实践融入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是虹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缩影。
图文:
新闻晨报(作者:
何雅君
)
编辑:林心怡
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