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维修年产2亿吨废料?新技术让沥青路面“重获新生”

转自:交汇点 2025-04-03 11:53:59

目前,我国沥青路面通车里程已达170万公里,其中约115万公里进入维修周期。频繁的路面维修致使每年产生高达2亿吨的废旧材料,给环境和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公路养护是否可以更节能环保?

近日,记者从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悉,该校“绿颜筑道”大学生科创团队研创沥青路面就获悉,地热再生无烟无焰技术,并成功研发“HIP-100无烟无焰热再生设备组”。

“现在,这套热再生设备组已在多条高速及国省干道上投入使用。施工结果表明,采用新技术后,施工成本降低约35%,有害气体排放减少95%以上,再生路面的性能也得到显著提升。” 团队指导老师、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老师张垚介绍。

团队进行路面试验 回忆起设备的研发过程,“绿颜筑道”团队负责人、扬州大学大四学生金家海告诉记者,现有热再生技术虽已实现废料回收再利用,但在加热效率、热能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其实,我们从大二开始就进入了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集‘纳米红外辐射加热’‘废热循环回收’及‘烟气净化’于一体的全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研发‘HIP-100无烟无焰热再生车组’。”

“绿色施工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这项技术不仅体现了循环经济在公路养护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广废旧材料再生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张垚认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道路施工带来更多绿色创新,也将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现在,团队计划进一步拓宽技术应用范围,同时加强与地方公路养护单位的合作,推进设备的推广使用。”金家海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道路施工中的环保痛点,更希望推动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