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 “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 “星星的孩子”,看看家门口的儿童康复基地,如何为他们铺就康复之路。
4月1日上午,在亭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基地,4岁的孤独症男孩童童(化名)正在康复治疗师的引导下,进行认知加工训练。“自从来了这儿,小孩开朗了许多。以前基本不和家里人说话,现在跟我们交流多了,都能正常上幼儿园了。”童童的奶奶谢女士欣慰地说。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在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以及行为养成等方面的表现尤为显著。在儿童康复基地,康复治疗师会依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涵盖认知加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言语训练等多个项目。这些看似玩耍的活动,实则能刺激孩子的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等,有效改善身体协调性与感知能力。
“我们基地会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语言、感统、粗大运动、精细运动等多种治疗方式。课后,我们也会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干预,让他们在家能开展亲子社交活动,引导孩子进行眼神交流等。”康复治疗师费亦歆介绍。
3岁前是孤独症儿童干预的黄金期。治疗师表示,年龄越小,大脑发育的可塑性越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极为关键。费亦歆表示,当发现小朋友眼神躲避,无法融入群体进行社交沟通,或者反复出现刻板行为,如反复转圈圈、重复词语或句子等,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医院筛查。
自2024年起,金山已全面启动0至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工作,为3.2万余名儿童提供筛查服务,助力可疑异常儿童及家庭尽早接受个性化康复训练。
记者:杨惠聪、朱磊
编辑:冯生丹
责编:干钰琼、陆辰丽
审核:陈建军、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