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农民从故土动迁,他们如何记住这里的乡愁?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4-02 22:12:21

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引子:家住彭家渡》之《肆》。

二十多年前,村里为了引进投资项目,动员村民们搬迁。我们这批同学的家大都在规划之中,于是同大多数村民一样,“舍小家,为大家”,从彭家渡迁了出来。离开故土,到附近的城区重安新家。

当年,一同搬迁的有300多户人家,占了老彭渡村人家的三分之一,他们散落在昆阳、红旗、碧江、鹤庆等地方。我是早些年就出来的,因那时母亲还在乡下,故老宅尚在,但这次也无可奈何地被拆除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总是聚村而居。如果迁居,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战争、贫困、自然灾害等,或者在外发迹了有了功名,于是搬到条件更优渥的城镇,但老家的概念却依然根深蒂固,祖坟在这里就是一根坚韧的无法扯断的线,还要回乡祭祖,告慰先人。当然,乡人们迁出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块土地的人口达到饱和点,没办法再养活了,就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中所说的那样:“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村里已难得见到年轻人,唯有部分老人还在坚守故园(卓孝辉 摄)

而今,老宅没有了,人也就散了。平日里再也听不到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都是喝黄浦江的水长大的,彼此知根知底,或许还因为鸡零狗碎的事吵过闹过,但过了也就过了,毕竟家乡人的亲情还在,地方很小,保不了拐几个弯便沾亲带故的。

彭家渡一带民风淳朴,人都善良,乡里乡亲的相处得还算和睦。比如说遇到刮风下雨,邻居家一看你家没人,便会主动把你晾在外面的衣服收了;碰到孩子放学了,大人还没回家,邻居就招呼他(她)一起吃饭……“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段文字同样也是出自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收录在1948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读到时,却依然感同身受。

曾经野游过的小河浜、钻过的稻草堆,同小伙伴们避过暑玩过“躲猫猫”的小树林,还有用小瓶子挖过蜂蜜的破墙洞,端过鸟窝的老槐树……都已成为过往。所谓的乡愁,停留在了回忆和叙述之中,尤其是夜深人静,故 土情结弥漫全身。从乡下搬到了城里,从农宅变成了商品房,人还在,物已非。我们的孩子不再是周围的人看着长大的孩子,这个“周围的人”其实就是乡里乡亲。

前些年,我偶然遇到了原先宅上的村民组长老顾。老顾十分感慨地说,他这个村民组长当得有些名不副实,因为他已没有了可管的土地,没有了村民。他的口袋里常年装着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二组数十户人家的联系方式。村里有什么农业补贴,他要通知;村里开村民代表大会,他要通知;村里要传达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他也要通知……也只有在接到老顾电话时,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村民们才会猛然想起原来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彭渡村村民。实际上,在户口本上,虽然大家共属一村一组,除非有血缘或亲戚关系的,基本上是不来往了,尤其是那些年纪轻一点的,二三十岁那拨人,几乎没有了老家的概念,他们大多没有在村里生活过,不要说感情,连印象都没有。我曾和几个同学心血来潮,组织过一次回老家的活动,兴致勃勃地开着车回村,短短的十几年,原先熟悉而亲切的村庄已变得十分陌生,连那条走了几十年的乡间小道也湮没在了萋萋芳草中,心情不由得变得黯然。

还在自家屋后宅基地里劳作的村民(卓孝辉 摄)

没有了土地的村民,还算村民吗?老顾很疑惑。但老顾还是按照村里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该通知的通知,该联系的联系,他认认真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拿着村里发的工资,虽然不多,但很知足。在他看来, 他目前是村民们连接这块土地的一个重要渠道或是纽带,就冲这一点,便让他有些自豪,微微得意。散落在外的村民们接到老顾的电话,心中不由得泛起对家乡的怀念。大家心里明白,往后再也没有机会在傍晚时分端着饭碗串门了,或许唯一能聚起来的是遇上宅上的老人去世,接到报丧后, 各家会派出代表参加葬礼。这是农村普遍的风俗,但若干年后,等这一代老人走得差不多了,估计就没有了。因为小辈们相互间基本不认识,而那时,这个村、这个宅真的不复存在了。

有个画面我至今难以忘却:那年村里大动迁,乡人们纷纷来到黄浦江堤岸旁,拜祭安葬在这里的先人。很多墓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一个小小的坟头或一块陈旧的木牌,书写着墓主的姓名。或许,来祭拜也是求得心里的安慰,毕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要走了,总得告知一下埋在泥土里的先人。现在村上的老人过世,他们的家人会让卡车装上老人生前的衣物和床架、箱子等,在固定的地方焚烧,就算是魂归故土的一种形式吧。人死了,也要找到回家的路。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吴玉林
朗读: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 杨承熹

编辑:汤婧娴

初审:林心怡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