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体系中,工匠承担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设计者又是施工者,并未形成独立的设计者群体。这一格局在1840年后发生根本性转变——随着西方近代建筑业及其建筑体系传入中国,传统营造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催生了“建筑设计师”这一新型职业。 中国近代职业建筑师的诞生呈现两条路径:其一,大量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建筑专业,他们归国后成为职业建筑师;其二,本土匠人通过实践积累完成蜕变,或扎根施工现场边干边学,或进入建筑事务所从学徒做起,在图纸室中掌握制图、结构计算与设计等专业技能。杨润玉正是后者中的杰出代表,这位中国本土建筑师凭借深厚的实践经验与自学能力,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用砖瓦书写着建筑史的生动篇章。 1907年,杨润玉就读于浦东中学,1908年转往徐家汇土山湾工艺学校,学习图画、木匠等技艺,毕业后进入上海(英商)爱尔德洋行,担任助理建筑师,开始真正接触建筑事业,边工作边学习,后自主创业,成立华信测绘行(后改称“华信建筑”),成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建筑师创办事务所的先锋之一。 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建筑师,杨润玉所设计的项目以贴近现实的态度,探索各种不同类型的住宅模式,以满足业主的需求,他设计的作品朴实、低调地藏于巷弄之中,成为住宅设计的经典和范例。 杨润玉 1892年生 开近代本土建筑事务所之先河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当时上海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华信建筑开启了住宅设计的黄金时代。这家由杨润玉创立的事务所,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开创了定制化的住宅设计模式。不同于千篇一律的批量建造,华信团队深入剖析客户群的生活习性、文化偏好与社交需求,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居住空间。 01 涌泉坊 愚园路395弄 [ 西班牙建筑风格本土化典范]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涌泉坊入口过街楼 涌泉坊,得名于“静安八景”中的“涌泉”,坐落于愚园路395弄,里弄总占地为0.53公顷,建造于1934-1936年间,是三层西班牙式新式里弄的经典代表。 涌泉坊中有15幢西班牙建筑风格的3层楼新式里弄住宅,1幢西班牙式独立花园住宅。涌泉坊入口上方为过街楼,联接东西两侧住宅,贯通立面东西的红色西班牙筒瓦屋顶坡度平缓,晒台围墙和底层院墙也以同样简瓦作为压顶,再配以圆拱形排苏檐饰,按照各个层高设置比例协调的圆拱门、窗和门窗圆柱,使建筑风格十分鲜明。 建筑外立面整体采用席纹铺法泰山面砖,窗饰板配以暖色釉面砖以及青色琉璃镂空砖,将西班牙建筑风格与本地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杨润玉作为本土建筑师,善于吸收新事物并因地制宜展开设计的能力。 主弄尽头西侧为住宅,是涌泉坊内最精致的西班牙式4层楼住宅,屋顶的高低跌落变化,4个立面各不相同,或凸出或四进,或有宽敞的阳台,或有风格独特的圆柱形挑楼,墙面贴有大面积的面砖,门窗曲直多变,装饰雕琢华丽。其中,客厅、客堂采用中国风格的装饰,梁柱平顶彩绘辉煌,并配以中国式家具壁画,可以说是涌泉坊建筑精华之所在。 如今的涌泉坊,依旧作为住宅,在愚园风华里,给住客带来独到的居住体验。漫步在午后的涌泉坊里,奶黄色的墙面多了几许温柔的质感,墙边探出来的绿植正悄悄勾勒出时光的痕迹。
02 愚谷邨 愚园路361弄 [闹中取静的“市井福地”]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愚谷邨俯瞰 位于愚园路361弄的愚谷邨,1927年建成,占地面积约21亩,建筑面积为24710平方米。取名愚谷邨寓意“大智若愚”和“虚怀若谷”。 愚谷邨是典型的新式里弄联排住宅,主弄宽敞,可通汽车。建筑每一户门前都有一个入户小院,底楼是客堂,二楼、三楼各有卧室和亭子间,此外还有衣帽间、保姆间,带老虎窗的阁楼可用来储物。从联排住宅的外观上可以观察到有局部的“西方古典”装饰元素,如入口处的雨披,部分外伸的阳台则带有四分之一圆弧的造型。除此之外,在其他外墙面上则是干净、规矩、整齐的开窗面,窗户的上下两端施以不同的收头,上方用红砖切分压顶,下方用水泥块遮挡,而整体上看所有窗户在粉黄色墙面上的配置突显出一种秩序性。 今天,愚谷邨不仅依旧履行着住宅的使命,更成为了愚园路上的文化地标、网红打卡地。穿行在愚谷邨,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中,满是岁月斑驳和时代印痕,诉说着一砖一瓦里,隐藏的故事。 03 瑞芝邨 胶州路134弄、148弄 [精致里弄别样风情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瑞芝邨现状 瑞芝邨位于胶州路134弄、148弄,西班牙风格新式里弄,由杨润玉和杨元麟设计。 瑞芝邨建筑多为西班牙风格的新式里弄花园住宅,砖木假三层结构,联排单开间设计,南面带独立庭院,门窗周围有精巧纤细的装饰,门窗的局部以及阳台栏杆都用铸铁精制,呈多种几何图案。屋顶采用四坡顶平缓的筒瓦顶,南面设敞廊或阳台,适合上海的气候条件。 瑞芝邨如今依旧作为住宅在使用,是目前上海难得的,兼具居住舒适性与文化收藏价值的历史风貌住宅,上世纪的原始木制楼梯、壁炉等老物件依旧留存,每一个后来的居住者,都能在其中感受到时光的印迹。
结 语 杨润玉先生作为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先驱,虽未接受系统建筑学教育,却以其卓越的实践智慧开创了本土建筑师的先河。在1930年代上海建筑设计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他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与开拓创新的精神,成功实现了西方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上海城市留下了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经典建筑作品。其设计实践始终秉持务实创新的理念,在住宅建筑领域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与尝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至今仍对当代建筑师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传承价值。
– END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