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高铁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水运?

转自:交汇点 2025-04-01 19:15:35

2025年,对江苏来说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2025年“轨道上的江苏”将基本建成,高铁覆盖省内所有设区市和90%县级以上节点;

2025年全面推进“水运江苏”建设,全年确保完成航道建设投资140亿元,京杭运河苏南段“三改二”工程将全线建成。

从轨道茫茫到“水运”悠长,当我们沉浸于高铁所带来的高效便捷之时,一场静悄悄的水上交通革新正逐渐崭露头角。我们也不禁好奇:全省铁路总里程突破4700公里,高铁里程超2500公里,均居全国前列。拥有如此优良的陆运条件,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水运?

众所周知,在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运输方式中,水运是出了名的“运能大、成本低”。

那么,水路运输到底有多便宜?

江苏水网发达,据测算,在省内货物水运成本平均约为公路运输的1/7、铁路运输的1/3。

从具体实例来看,据京杭运河苏北航务管理处统计,相比公路运输,依托京杭运河苏北段运输到上海,淮安江淮漕运集装箱公司一趟能节约70%—80%的成本,一年能为客户节省2.4亿元。

再看江淮运河,2023年8月全面开航后,成功打通了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水运大动脉,实现了两大水系的“牵手”。这一“世纪工程”不仅缩短了航运里程200至600公里,还显著提升了航运效率,每年为沿线工业企业节省5%—10%的物流成本,还可减少碳排放近18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1日起,江苏境内101座船闸将取消收费,新建船闸不再收费,这一政策的施行无疑为水运发展再添“一把火”。随着过闸费的取消,水运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预计会吸引更多企业从公路和铁路转向水路运输,整体物流运输结构更加优化。

同样,相比于陆运,水运可以承载更多的货物。

在长江沿线,一支拖驳船队的载运能力已经超过万吨。

据测算,一艘万吨级的货船与100节火车车厢或400辆大型卡车的载重量相当。

更低的价格,更大的运输体量,这些比较优势,吸引了砂石、煤炭、钢铁、工业产品等大宗商品通过水路运输。这对于制造业大省江苏来说,无疑非常具有吸引力。

2024年,江苏水路货运量占比约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水运对大宗货物运输的支撑——全省90%的能源和外贸物资通过水路运输,煤炭、铁矿石等战略物资的“公转水”“铁转水”显著降低了中间环节成本。

为什么是江苏?

“辖江临海 扼淮控湖”这八个字最能说明!

在“水运”一途,江苏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江苏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居全国之首,也是全国水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被称作“黄金水道中的黄金航段”。

靠水“吃水”,依托星罗棋布的河道,江苏的内河航道总里程、等级航道里程等多项指标名列全国前茅,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泊位数、货物吞吐量、亿吨大港数等多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河港、江港、海港借助发达的水系串点成网。截至目前,全省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总里程已达2616公里,基本形成“联网通畅、达江通海”的“两纵五横”航道网,通达全省87%的县(市、区)。

尤其是2023年以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进一步发挥水运优势,推动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2024年,江苏全面启动了更具特色“水运江苏”建设,推动水运建设由“全面分散”向“集约高效”转变,加快宿连航道、淮河出海航道、连申线通榆河段等二级航道前期工作,全线开工京杭运河苏南段“三改二”等工程,届时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畅行京杭运河江苏段,形成长江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的二级及以上航道“十字形”主轴,让“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能”。

水运畅、经济兴。畅通的水运运输“大动脉”,引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干线航道等级提升纳规,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招商引资的新名片、新优势。

在江苏,一批百亿级企业抢抓新机遇,沿干线航道落户布局,石化、钢铁、纸业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物流与产业的区域协同和良性互动。例如,宿迁通过运河港口铁路专线,吸引百亿级产业“江苏宿迁经阁特种材料项目”沿航道落户;常州依托海铁联运班列,积极对接光伏企业,通过扩充运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出货通道。水运不仅是运输通道,更成为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催化剂”。

水路运输,是物理通道,也是时代印记。

从水路建兴时的舟楫往来到钢铁时代的汽轮轰鸣,从“漕运咽喉”到“一带一路”交汇点,对于江苏人来说,水运承载着历史传承与开放创新的双重使命。

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全省南北8个设区市,两千多年的漕运史积淀了江苏悠久的运河文化。时至今日,京杭运河江苏段至今仍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2024年,京杭运河无锡段船舶通过量超38.35万艘,货物载运量约2.93亿吨;运河沿岸的苏州工业园区港,将现代集装箱码头嵌入古典水乡景观,成为“古今交融”的缩影。

从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到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出海口连云港,水运始终是江苏联通世界的窗口。“水运江苏”发展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增加密近洋航线15条,基本实现集装箱近远洋航线覆盖60%的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水运的开放基因,正助力江苏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强支点。

高铁追求的是“速度”,水运则诠释了“厚度”。在江苏,水运的低成本、高能级与深文化,共同构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当“水运江苏”战略与“交通强国”目标交汇,这条流淌了千年的水脉,正以更智慧、更绿色、更开放的姿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秦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