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金融 > 文章详情

【金融人才】以青春力量“突击”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转自:上海金融 2025-04-01 19:15:28

前不久,安盛环球再保险在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新设的运营中心开业了,这是首家入驻的外资再保险机构。从获批、入驻再到对外开业,整个过程让公司核保负责人孙艳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里有一支相当‘能打’的青年突击队,”孙艳丽告诉记者,“就拿系统对接来说,无论是数据需求介绍、对接方案讲解,还是联调测试、评审上线,全流程都有突击队队员为我们提供一对一服务,仅用4个星期就完成了全部对接工作,实在太高效了!”

作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建设事关中国再保险市场国际化。在上海保交所,来自各部门各条线的青年们第一时间响应党委号召,集结起一支50人的青年突击队,挑重担、闯新路,在国际再保险的大舞台上,让世界看到了来自上海的新生力量。

01

闯出新路,填补基础设施短板

“我们技术研发组在整个系统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要求高。”青年突击队队长施喆回忆起平台的建设历程感慨颇深,“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今天的自己否定昨天的自己是常有的事儿。”

对于再保险业务而言,以往很多交易都要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来达成,而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系统也都是完全独立的,数据标准千差万别。要为这些海量的数据建立起一套标准,打通机构之间交互的枢纽通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一切从零开始,青年突击队决定先精准分拆子任务,明确优先级、截止期和负责人,并做好阶段性评估工作。“我们试着合理分工,发挥不同队员优势,力图把每个‘齿轮’都咬合好。”施喆说。

经过反复试错后,在金融标准化委员会保标委指导下,首个机构间再保险区块链数据交互规范和标准化合同文本最终在临港新片区诞生,这也意味着再保险行业内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可以用这套标准来完成低成本、高安全的数据交互和有效、无损、对称的信息传输。基于此,全球首个再保险数字化集中交易清算系统——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已上线,打通机构间数据交互的枢纽通路,填补了全球再保险基础设施的短板。

目前,财产险15个大类险种,境内外、分出入全业务场景均可在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实现线上交易。截至2月底,平台覆盖境内外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经纪公司等生态圈相关机构86家;累计交易保(批)单12笔、保费1235.13万元;登记分出业务4081359笔、保费847.45亿元,登记分入业务174387笔、保费73.04亿元。

02

并肩努力,加速吸引全球要素

有了线上平台,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加速吸引全球再保险要素。上海把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作为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这支青年突击队也在为此努力奋斗。

眼下,一系列制度创新正加速落地,这里首次提出支持境内再保险公司、外国再保险公司分公司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进一步丰富登记交易中心交易生态链。

安盛环球再保险就是平台吸引来的“领头雁”之一。孙艳丽透露,按照战略规划,今年预计会把公司新承保的非寿险合约业务在上海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全量登记、交易和结算,“我们与我们的客户、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突击队成员一直保持密切沟通,力争在合约签署完成后尽快完成在交易平台上的双签数字化流程”。

不只是外资,中资再保险机构也在借助登记交易中心的全球化平台,为实体经济走出去保驾护航。“我们利用交易中心平台已扎实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超70个,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头部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助力登记交易中心作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保险市场进一步扎根上海、服务实体、辐射全球。”中国人寿财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分入/分出业务管理部总经理张翼表示,公司的团队与登记交易中心的青年突击队并肩努力,吸引全球机构,尽快实现数据全打通、流程全畅通,提升国际分入业务的便利化、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上海保险交易所团委书记、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透露,今年平台准备试点建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协同金融解决方案,促进保险机构与银行机构等金融企业协作,提升全球服务能力和突发灾害应对水平。青年突击队行业也将秉持“吃苦在前,冲锋在先”精神,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持续贡献青年力量、青春智慧。

本文来源:文汇报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