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地区的保佑桥——春天油菜花丛中的古桥倒影相映成趣。
今年春天升温快,春游踏青的市民大饱了眼福,看了油菜花看樱花,桃花怒放,海棠依旧。刚到农历三月,春游踏青的下一站看什么呢?最近,上海正在推进“沪派江南”营造,在这个项目中,古桥成为上海城郊的一大标签。
“沪派江南”的水乡时空坐标
地处江南,上海城郊水网密布,在上海的乡村,古桥所蕴含的历史记忆远比中心城区的石库门更为普遍和深远。据上海市测绘院统计,上海9个涉农区县现存477座古桥,它们以石拱桥、石梁桥等多样形式,巧妙地串联起“因水成街、因桥成市”的乡土肌理。这些古桥在形制、工艺、桥联与雕饰等方面,无一不展现出传统营建智慧与独特的地域审美。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院长栾峰首先向我们推荐了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建筑——青浦金泽镇的普济桥,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论上海古桥之大,惟朱家角放生桥;论上海古桥之古,当推金泽普济桥。”因桥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建于南宋,即公元1267年,明清两代作过重修,加置石栏,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6.7米,桥高5米。古时桥顶处,有木框架子,装置木门,晚间关闭木门,保障两岸镇民的安全。普济桥的建桥设计,很有讲究,它的拱圈砌置,与河北省著名的赵州桥相同,它的石料,与上海松江县方塔公园内的望仙桥相同,都用珍贵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桥下的石砌拱圈上,在中间的一块拱石上,镌刻“咸淳三年”四个大字,庄重有力,证明此桥是宋代建筑物。
有些古桥的石阶镌刻着深深的家国记忆。比如青浦庆泽桥因周秀英在此抗击清军得名“英雄桥”,松江跨塘桥记录了陈子龙殉国的悲壮历史。这些桥体如同立体史书,保存着城市的精神基因。有些古桥还透露着江南隽秀的人文气息。元代赵孟頫、明代刘伯温曾为青浦迎祥桥题咏;望仙桥则因南宋许尚“鹤驾乘风去”的诗句平添仙韵。这些题刻将桥梁从实用建筑升华为艺术符号,构成“诗桥相映”的江南意境。
金泽古镇(放生桥)——完整地保留了青浦的桥庙文化空间。
“沪派”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
在“沪派江南”营造工作推进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还组织了古桥专题调研,通过专项调查,将“沪派江南”的调研和行动引入到村庄内部,挖掘从物质形态到社会和文化的形态基因,从区域历史肌理到当代江南水乡意象的传承,以及未来保护与塑造的方向,为未来乡村空间的保护与更新奠定重要基础。此次调研,主办方组织了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8所高校的上百名师生以及同济规划院调查团队共同参与,分区分组开展工作。此次专题调研将深入9个涉农区,完成“一区一册”“一桥一档”等电子化系统成果,同步纳入量子城市云宇星空大模型之沪派江南桥乡驿道垂类空间应用场景。市城建档案馆、市土地整理中心、测绘院、规划院等多个部门和机构组成“后勤保障”,逐步建立起一套持续跟踪、多专业结合、多方共同参与的科研力量和工作模式,打造“沪派江南”的学术阵地和众创平台。
在调研过程中,专家发现,古桥的故事丰富多样,涵盖了实用智慧、家国情怀、文人雅趣与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共同编织出“桥-水-人”和谐共生的文脉图景。
位于朱家角的放生桥,横跨于朱家角镇东首漕港河上,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有“沪上第一桥”的美誉。这座桥由慈门寺僧性潮历经15年化缘募集资金修建而成,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建成。建成后,性潮和尚将桥下方里许设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每逢农历初一,这里便成为放生日期,“放生桥”之名由此而来。放生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桥身中间最大的孔径达13米,两侧孔径各10米上下。其承重结构采用超薄型桥墩,厚度约100厘米。桥上石刻技艺精湛,龙门石上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态逼真;桥顶四角蹲着石狮4只,仰头张嘴,栩栩如生。中间有竹节望柱,桥面中央镶嵌雕花石板,长方形板式桥栏,四角方正,棱角分明。桥东建有碑亭,供行人休憩,临水筑有石驳,凿有锁缆孔,方便舟楫停泊。
此外,闵行召稼楼的报恩桥,记录着冯氏两代守诺还金、捐桥报恩的动人故事。青浦香花桥的传说则充满了浪漫色彩,相传明代曹氏在此种植“祥瑞牡丹”,此后这里便与科举文化紧密相连,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期望、追求仕途进取的象征。这些故事让古桥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而是传承诚信、仁爱等传统美德的生动课堂,在民间代代相传,延续着古桥的生命力。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