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 总决赛 小微组 二等奖 以投代评 集成电路领域
上海云脉芯联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
国产AI NIC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上海云脉芯联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21年5月,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公司以“构建数字世界的互联底座”为发展愿景,致力于打造用于云和AI算力基础设施的网络互联芯片,以帮助用户应对进入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技术挑战。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2024年1月,云脉芯联首款全自研支持高性能网络的ASIC智能网卡芯片YSA-100成功点亮,并顺利进入量产阶段,客户包括国内主要的服务器厂商和头部互联网公司。YSA-100是国内首款支持AI算力场景大规模、低延时具备400G高性能RDMA传输能力的智能网卡芯片,填补了国内智算网卡芯片领域的空白。
刘永锋表示:
“在未来两三年内,
云脉芯联很快就能够进入
几十万片量级出货,
进入10亿元级别营收。”
@上海科技:
如果让你用最通俗的语言描述公司的核心技术,你会怎么比喻?
@刘永锋:
过去因为大家的对算力的要求比较低,所以就像我们的公路一样,通过一个普通的公路就可以把它互联起来了。但是现在由于对算力的需求变高了,要求互联而且带宽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需要专门的“高铁”这样的网络互联,我们就相当于是网络里面的“高铁”。
@上海科技:
很多创新会被快速模仿,你们的技术或模式中,哪一点是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
@刘永锋:
真正能成为你的“护城河”的一定是你的创新。
我们其实在这个技术领域是通过一个完全自主可控的架构,通过架构创新来开发出了当前这一代芯片。所以这个技术壁垒就在于我们对于应用的了解和我们芯片研发的架构能力。我们没有任何依赖任何第三方的技术基础。
@上海科技:
在研发和技术转化过程中,有没有一个瞬间觉得“这次可能真的失败了”?如何扛过来的?
@刘永锋:
我觉得关键的挑战就在于我们如何应对AI技术汹涌到来的趋势。
尤其是我们公司创立初期就迎来2023年大模型的横空出世,这其实对于我们开发产品的时间周期等等节奏的压力是很大的,我们要能够改善一个大模型的应用的这一大波需求。
@上海科技:
路演时有没有遇到过投资人和评委提出让你背后冒冷汗的质疑?当时如何回应?
@刘永锋:
我觉得我们的赛道逻辑其实是比较清楚的,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大很硬”的赛道。
“一个初创公司百来人,
你们凭什么去和一个英伟达竞争?”
这是我常遇到的
来自投资人等的疑问。
但我觉得投资人有这样的疑问也很正常。但当去年年底,我们的芯片真正去和英伟达的产品做对标测试的时候,我们能取得同样的性能,这个其实就回答了大家的疑问。
@上海科技:
在参赛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政策、资金、产业链对接等方面的具体支持?
@刘永锋:
我们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一些技术相关国家规划或科技攻关项目中。其实过去可能在这个市场里面也国家有这样的难题,但并不见得很容易找到适合的企业来解决。
通过大赛让更多的产业界同仁和政府相关机构看到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利用我们的技术能力去参与解决相关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我们有能力去也有意愿去合作完成。
@上海科技:
行业里有没有一个公认“不可能”的挑战?你们打算怎么用实验数据“打脸”传统认知?
@刘永锋:
今天我们在谈DeepSeek的时候,就已经完全不考虑OpenAi了。
我们其实最想打破的一个行业魔咒,就是期望产品像今天的Deepseek一样深入人心,希望以后大家提到云脉芯联的芯片不会说我们是一个国产化的芯片,而是在整个全球范围内都有竞争力。
@上海科技:
如果创业公司是艘船,你认为自己现在是这艘船上什么样的角色?
@刘永锋:
我作为创始人应该就是“舵手”的角色,肯定是要定公司的发展方向,这对我目前来说最重要的。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编辑:蓝悦
拍摄:季俊辉 后期:Gina.Z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