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晓凌 陶婷婷
摄影:季俊辉
时间来到2024年11月30日,在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江南制造总局旧址,上海工业博物馆正式开建,预计2027年建成。
力促工业遗产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现代工业的集聚地、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在上海筹建好世界一流的工业博物馆,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两年多前,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提出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全面、系统展示上海工业发展历程,对于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作用可见一斑。针对上海缺少大型综合性工业博物馆、现有场馆不能充分展示上海现代产业、上海工业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集聚与挖掘等问题,提案建议,高水平建设面向未来的上海工业博物馆,将工业文化打造为上海重要文化标志。打造“留存工业文明记忆、承载城市文化缩影、彰显中国工业精神、国内一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工业博物馆,系统、完整、生动地展示各个领域上海制造的成果”,在展陈内容上包括上海工业发展历史、当前发展成就和未来发展畅想,并融入对上海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人物、物品、建筑等元素,“以全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线上线下体验,使参观者充分领略工业的魅力”;在展陈形式上,运用AR、VR 等数字化技术,打造工业制造过程全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线上线下体验。
提案还建议,建立工业博物馆与中小学的“馆校”合作机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形式,激发中小学生对投身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热情。将上海工业博物馆打造为本市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实践岗位,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项目。
作为2022年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重点协商办理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市经信委在提案答复中表示,将按照打造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标准,以建设工业旅游的新地标、工业记忆的承载地、工业文化的会客厅,打造集中展示上海工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为目标,加强统筹协调,做好研究谋划,有序稳妥推进上海工业博物馆筹建相关工作。
上海工业博物馆的开建,和“九三人”的这份提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打造浦江之畔令人向往文博空间
在新鲜出炉的提案中,张磊指出,上海不仅为我国制造业筑牢了“硬支撑”,更以深厚的工业文化汇聚起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正在建设的上海工业博物馆,是上海工业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让工博馆成为工业文化的“守护者”“唤醒者”“传承者”,对于上海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介绍,工博馆展品征集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但随着招展工作的推进,挑战也日益严峻。通过走访诸多展馆进行调研,张磊发现,由于底数不清、线索不全,目前对于重型机器设备等高价值展品主要采用“分行业、点对点”方式逐一梳理对接;加上不少收藏家已将珍贵藏品捐赠给外省市建成较早的工业类博物馆,实物搜寻更加困难重重。
究其原因,是上海尚未建立专门的工业遗产管理制度。目前,认定公布的工业遗产仅30处,不仅大量工业遗存濒临破坏,也影响了展品的顺利征集。
为此,提案建议:健全保护利用制度,当好工业文化的“守护者”。尽快出台上海市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并在全市范围开展普查排摸,为工博馆展品征集和动态更新筑牢制度基础;同时,将工博馆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呼吁由市经信委、市国资委牵头协调在沪央企和市属国企,合力推进重要展品征集,务必让上海的工业文化瑰宝成为工博馆的“镇馆之宝”。
重塑区域功能布局,当好工业文化的“唤醒者”。杨浦滨江和徐汇西岸成功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以规划引领和功能导入激活了周边低效用地,带火了区域经济。工博馆虽选址浦西世博文化博览区黄金地段,被称谓上海最后的一块“大衣料子”,且该地块也已建有世博展览馆等有多个场馆;但是,市区联动不足、周边文博场馆产权归属不同,导致该区域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分割,功能关联度不强;加之交通、商业等配套较为滞后,从地铁口步行到达的距离较远,未配有短驳交通,导致目前人气严重不足。
“建议将世博文化博览区建设列入本市‘十五五’规划,以打造世界级‘新外滩工博群’为目标,加强文化、休闲、商业等功能的统筹规划,打造上海独一无二的文博、文创、科创复合体。加快建立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机制,合力改变因事权划分、产权归属等造成的空间、产业、功能不合理分布。”张磊强调。
工博馆建起来后,如何可持续运营?张磊的建议是,构建可持续运营模式,当好工业文化的“传承者”。他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本市大型博物馆多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缺乏自我造血机制,多家热门文博场馆的门票和文创等收入仅能维持日常运营所需,人员、场地和藏品收购的经费主要依靠上级拨款。
浦江之畔,将现新外滩工博群。2024年11月30日上午,上海工业博物馆(以下简称“工博馆”)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预计2027年6月竣工验收,建设周期为30个月。在此期间,将同步推进工博馆与中国船舶馆的一体化建设。
工博馆选址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江南制造总局旧址,定位为世界一流的国家级工博馆。工博馆将对标全球视野,按照国家体系、上海特点、中国气派、世界回响的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顺应行业发展、体制机制、展陈技术、空间功能、文化消费的变革趋势,以无界、生长理念打造工业博物馆的新范式。同时,将创新探索“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营”模式,建立合作联盟,构建“1+1+N”上海工博馆体系,结合“数字化与逆数字化”方式,展示工业过程,赋能制造流程演绎,增强互动式、沉浸式共情体验,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业文明。
工博馆项目以工业画卷式连续波浪形屋面演绎工业浪潮,“工业之门”打造首发首秀、时尚消费体验空间,滨江大台阶作为建筑与滨江水岸共生的重要过渡,翻译馆和船舶馆延续起江南旧址记忆与世博地带肌理。按照“城市空间+数字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多元融合、“工商文体旅教科传”功能复合,跨界塑造“微车间”“微产线”,并聚焦“+制造”“+体验”“+品牌”“+艺术”“+设计”等维度,构建“工博馆+”生态圈,多方赋能、共同打造工业旅游新地标、工业记忆承载地、工业文化会客厅。上海工业博物馆项目的正式启动,象征着上海在传承深厚工业文明、促进工业创新发展方面的坚定步伐。
来源: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