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挺 姜晓凌 陶婷婷
汇聚高水平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经验,将其分享给每一个学生,由此推动教育公平;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个性化的教育路径,激发学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推动教育范式改革;改变考试和分数的评价体系,用多维度的精细化评价方式,由此引导学生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和多样化能力的综合人才……这是人们对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传统教育后的美好愿景。
过去几年里,这种改变正在悄然发生。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方案,强调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上海印发行动方案,鼓励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202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进入教育领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上海市在数字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技术、数字教学资源开发、教育评价模式以及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进展。”周立旻委员说,“然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上海基础教育在新范式下的持续创新与跃升,依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育人新模式的缺失、代际数字鸿沟、智能评价的维度单一性等方面,已成为上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
具体而言,当前许多智能教育应用仍局限于知识传授与学习成绩评估,忽视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过度依赖算法评估和知识点覆盖,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机器推荐和数据模型的框架内,从而形成对学生发展的潜在算法枷锁。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大多侧重于知识层面的测评,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非定量评价指标的重视不足。缺乏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智能化工具,导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仅仅依赖于量化成绩,忽视了更为深层次的育人目标。
周立旻指出,要汇聚高校、科研机构、教育技术企业等多方力量,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统一规划与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教育底座。在教育数字化应用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规范,特别是在智能教学工具、学习评估和教育服务平台等方面探索多元化模式。聚焦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主体,推动教育数据的共享与应用,减少冗余、低效的技术使用。开发基于情感计算、行为分析等技术的智能评估系统,通过跟踪学生的长期成长数据、行为表现以及课堂互动等信息,形成个性化的成长报告,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潜在优势与不足,进行更为精准的引导与育成。
无独有偶,董健代表也认为,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必须审视和更新我们的教育体系,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素养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考虑将人工智能科技课程纳入教育体系中。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科技素养,还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董健建议,在小学阶段,引入趣味性的人工智能入门课程,通过简单的编程游戏和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好奇心和兴趣。在中学阶段,增设系统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涵盖编程语言、算法设计、数据分析等核心知识,并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深入探索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领域,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践。
同时,开发适合各年龄段的人工智能教材和教辅材料,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和学习工具,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推动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和机会。
强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人都能创造的时代,上海基础教育只有勇于改革才能把握住这次机遇,才能为建设五个中心奠定人才基础。民进上海市委指出,上海应先行先试,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划与布局。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措施,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国际经验,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是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变革。推动这场变革除了教育方式、教育工具的更新,关键在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规划和布局,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为这场变革做好人力资源的充分准备。
“人工智能领域的产教融合程度不足问题,包括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培养方案与应用场景结合不紧密、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不对接等。”郑庆华代表解释说,“当前,人工智能教育主要集中在技术技能培养,未能充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导致毕业生需再培训才能适应岗位。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对接的具体机制还不够成熟。尽管上海一些高校设有人工智能相关学院,但与企业联合研发、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尚未得到广泛推广。”
对此,他建议,应建立分层分类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人才需求。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家型人才”培养,设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专项计划”,依托上海的头部高校和研究机构,聚焦量子计算、大模型、智能芯片等前沿领域,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加强“场景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高校设立“人工智能+X”交叉学科实验班,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医疗、制造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培养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培育“社会治理型人才”,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社会治理”课程和建设“人工智能+社会治理”交叉学科专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学科的融合,培养既懂技术,又理解社会治理需求的人才。
同时,还应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科创试验区,构建“教育—科研—产业”协同创新大平台。可选择具备人工智能科研优势的区域,如浦东张江科学城、松江G60科创走廊、临港新片区等,建立教育、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试验区,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参与。在试验区部署人工智能实验平台,开放中小学生到科研人员均可使用的创新工具。鼓励高校与龙头企业合作开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通过“学分制+实训制”模式,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工智能人才。创建“人工智能双创特区”,支持高校师生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孵化、市场对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
“去年,《关于社校家生态联动,依托政协平台助力提升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提案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打磨成功,通过区科委科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支持,在8个街道8所学校推广。”方展委员说,“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依托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为社区治理赋能,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社会组织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方展、马兴发、李春忠等委员建议,一方面,以党群中心、社区学校为阵地,整合社会力量打磨亮点项目;另一方面,出台一些鼓励学校与街道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合作互助的政策,打通社区课程普及到学校家长的通道,建立长效机制,团结学校、家长的力量推进社区治理。
在社区学校推广人工智能普惠教育,引入玩学、赛事资源,通过第三方介入衔接白名单比赛和学校评价。市教委、区教育局鼓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与社区学校逐步形成普惠选拔机制,吸引家长参与社区活动。通过科技节、科普日等在社区和学校共同展示科技成果。邀请科委科协、妇联、团委等条线共同参与支持,利用多渠道加强宣传,聚焦一个方向的亮点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依托市教委市科委下属拥有相关资源的第三方平台如上海市培训协会,整合筛选市科委创新屋、市科协社区书院、团市委爱心暑托班等多年合作的优质社会伙伴,通过各街镇社区学校的配送或推荐到感兴趣的中小学。从兴趣课、普及课、社团课循序渐进,辅导开发、打磨课程,带教老师,形成学校自有特色的人工智能校本课。
打造社区家长学堂,邀请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专家深度参与,内容涵盖政策解读、赛事介绍、未来就业方向等。市教委可联合市科委、市科协等部门出台鼓励政策,加强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科创园区关联,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赋能,共建人工智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来源:上海科技报
本文封面图及文内图片均来自包图网(获授权使用),转载可能引起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