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人格测试是去年很火的流行词,两个向度的16种人格类型,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测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性格类型与相关解释。
“测试是E人”,说的是这个人的性格判定为外向型。在社交场合中,“E人”是热情开朗、善于交际的“社牛”;相对于“I人”的内敛与低调,“E人”更像是职场“显眼包”。不少年轻人将其作为“社交梗”,通过人格类型及其延伸解释,彼此进行着带有娱乐性质的戏谑;然而,一些单位招聘中明确表示某些岗位只招“E人”,且不说是否具有可行性,光是这种带有性格歧视的招聘就涉嫌违反相关法律。
用人单位与其招聘“测试是E人”的人,不妨先给自己测两题。第一题,测一测企业是否是“E人”?“E”是英文单词“Extraversion”的缩写,它有着向外延展和开放的含义,那么公司的文化是否海纳百川、包容宽厚?是否存在职场歧视?第二题,企业是否“宜人”?能不能以员工为中心创造出宜人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
“测试是E人”,折射出一种文化现象。年轻人一方面通过测试给自己添加新潮的社交标签,更好地融入群体,另一方面也是在不确定的当下语境中,通过人格测试找寻确定性,给自己以正向的暗示与激励,回应并解释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出现的焦虑与困惑,其测试过程与结果产生的情绪价值消弭了对于测试本身真实性与准确性的质疑。
网络上充斥的各种“权威”版本的人格测试其实经不住科学论证,它更不该被年轻人和职场迷信。人格测试生产出的“治愈感”,更多是因为它能够帮我们认识自己、识别自己。但这种认识与识别,更应根植于我们内心的自省与坚守,特别是在这个资讯过载、价值多元的当下,自信、理性且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或许才是最好的测试结果。(范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