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司法局 > 文章详情

“立夏”融冰|工作室的故事

转自:上海市司法局 2024-11-19 20:42:42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故事,温暖而坚韧,激励着后来者不断攀登。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敬意与期待,正式推出《工作室的故事》专栏,这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一次精神的巡礼,更是一次对时代先锋的深情致敬。


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热土上,上海司法行政系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之中。在这里,无数司法行政人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而这些以劳动模范、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代表命名的工作室,更是这片热土上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们不再是一个个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象征。《工作室的故事》,不仅仅呈现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有团队协作、集体智慧的塑造,它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激励着每一位司法行政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专栏,不仅展现工作室成员们在工作中的创新实践、攻坚克难,更深入挖掘他们背后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种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情,以及对工作无限热爱的执着追求。这些故事,将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司法行政事业的未来之路,引领我们向着更加公正、高效、人性化的法治社会迈进。


你有故事,我愿聆听,欢迎赐稿。故事热线:24029201,联系人,徐连宗。


王立夏是上海市杨浦区人民调解协会副会长、杨浦冰之融法律服务中心主任。人如其名,王立夏热情爽朗。生于立夏的她,对待工作也如“立夏”时节一般热情。14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化解了3万余件矛盾纠纷,筑好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从“摆不平”到有水平

王立夏踏上人民调解员的岗位时只有28岁,刚开始经常因为太年轻不被当事人信任,觉得她“摆不平”事情。老法师告诉她,调解不能捣糨糊,要拿出耐心认真倾听居民诉求。小小的点拨,开启了她的调解之路。

有一天,接待窗口来了一位老人,说女儿女婿闹离婚,女婿将孩子藏起来不让探望,申请调解。一看是王立夏负责调解,老人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你一个小姑娘摆不平的。”王立夏说:“阿姨,我和你的女儿女婿是同龄人,沟通起来更容易!”接着,王立夏从法律角度为她分析情况,提出调解思路和办法。最后,在王立夏的调解下,双方的家庭矛盾得到妥善解决。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王立夏不断成长,从一个“摆不平”的小姑娘变成了有水平的“老娘舅”。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从传统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到如今的劳动争议、道路交通、知识产权……这些年,调解工作不断向新兴领域拓展。2018年,王立夏调解工作室成立了。同时,王立夏还创办了以人民调解为核心的社会调解组织——冰之融法律服务中心,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这些法律人走近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为他们提供各种法律保障。

大概在五六年前,评残现场常常是乱哄哄的,甚至需要出动警力维持秩序。后来,主管部门委托调解员进驻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化解纠纷。王立夏在吃透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实际推动评残制度创新,从一年三次过渡到每周一次,并推出了预约制。

如今,在他们服务的4家医院,每周评残都有两名团队的调解员值守现场。2018年至今已协助杨浦区12个街道的3.5万人完成残疾评定,服务评价优秀率100%。

“马拉松”和“拉力赛”

这是一起长达十多年的“马拉松式”的医疗赔偿纠纷。患者因肾绞痛于2009年住院手术,术后出现血尿,每日腹痛难忍,与医院协商赔偿不成,多次上访无果,霸占医院病床长达十年。虽经多次调解,却始终无果。如今患者并发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行为严重影响其他病患的诊治。

患者不出院,院方不赔钱,患者自身又失去意志自治能力,怎么办?面对这一棘手难题,王立夏组织起一支由调解员、公益律师、医学专家组成的解纷小组,开启了一场调解“拉力赛”。首先,劝说双方各退一步,先将患者转入分院治疗;接着,律师全程释法释疑,主打法律保障牌,通过法院特别程序为患者父母申请到监护人资格;同时,邀请医学专家开展医疗行为评估,以此为基础科学制定赔偿方案。

经过大半年的反复调解和沟通,最终医院同意将拖欠的医疗费与医患纠纷补偿一并处理,对患者作出合理赔偿,患者也依约出院回家休养。历时十余年的纠纷终于化解,困扰双方的心结就此打开。

这些年,王立夏先后获评“全国及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新时代上海司法行政人”,“王立夏调解工作室”也被评为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先进集体。

来 源|新民晚报

供 稿|杨浦区司法局

编 辑|冯小瑜

校 核|林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