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为飞越人生障碍的他们点赞!江苏残疾人创业创新大赛收官

转自:交汇点 2024-11-19 19:31:21

他们听不见、看不见、不能跑,但插上梦想之翼,他们的人生,依然不受限。11月19日,江苏省残疾人创业创新展示活动暨优秀项目推荐交流会上,22个残疾人创业创新大赛参赛项目、4个省内优秀就业创业项目、2个合作助残就业项目及250多种展品亮相。可以看到,今年参与的项目持续推陈出新,残疾人创业热点由传统手工艺向科技类专业化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

从“自助”到“助人”

项目展示现场,大屏幕上始终有一位AI翻译在全程打手语。这款软件,是来自此次全省残疾人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选手、苏州小伙杨阳研发的。今年28岁的杨阳因先天疾病,从小无法听清,直到高中安装人工耳蜗后,才勉强听到一些声音。考大学时,杨阳特意选择计算机专业,“因为可以与人少交流。”

在一家游戏公司做程序员时,杨阳掌握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并结识小伙伴果果和萱萱。果果三岁失聪,因为手语不好,只能通过写字的方式沟通。果果的好朋友萱萱是正常的健听人,她们之间沟通并不顺畅,特别渴望拥有一款可以真正帮助听障者的手语翻译软件。

既想自助、又想助人,于是,一个重听人、一个聋人、一个健听人联手,开始挑战“不可能”。三人合作成立公司,名为果不其然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果果负责研发手语部分的数据编写,萱萱负责公司运营管理,而杨阳负责编程技术。

为了更好开发AI手语项目,杨阳选择考研提升自己的水平,2022年考上北京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研究生。此后,杨阳工作日在公司办公,周五坐高铁去北京上课,周日晚再赶回苏州。克服重重障碍,三人终于完成研发任务,这款智能手语翻译软件可以通过语音、文字与手语的快速转换,实现听障者和健听者的无障碍沟通。

“让每一位听障人士都能通过科技的力量平等享受现代文明,这是我们的愿景。”三位小伙伴为自己研发的产品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译语”。“听力障碍,让我们在困境中辨识各自的人生命题。如今,这个残缺又成全了大家的理想,我们为此建造心中的‘译语桥’。”杨阳自豪地说。

从“码农”到“蜂农”

你有没有想过,蜂箱能进课堂、进花园,甚至放在卧室里。展示现场,一款获得大赛二等奖的奇特产品——业界第一款100%不接触蜜蜂就能养蜂的蜂箱吸引了众多目光。

“这款蜂箱人人皆可上手,可以是教具、是宠物,也可以是繁忙生活中纾解情绪的寄托。”黄桂松说,这一创业项目要想成功,首先要打破人们对蜜蜂敬而远之的障碍,找到合适的媒介。透过半透明的蜂箱,人们近距离安全观察蜜蜂采回花蜜、酿蜜的过程,解压又治愈。

黄桂松是无锡市绿色蜂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6岁时遭遇意外,右小腿截肢,右手落下残疾。30岁前,黄桂松曾是别人眼中的学霸、身残志坚的典范,也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工程师。30岁后,祖辈养蜂的黄桂松毅然辞职,做起了与蜜蜂相关的创业项目。

2014年,黄桂松不顾身体条件的限制,利用业余时间在无锡兴办养蜂场,放养对本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中华蜂。他将一箱箱蜜蜂搬到山上,搭建临时棚屋。由于无法驾车,他便开着电瓶车,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往返养蜂场。

为什么“码农”不做,做“蜂农”?“我父亲是个蜂农,一年四季追花期,一生奔波在路上。但到了父亲这一辈,养蜂卖蜂蜜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年轻人都不愿意养蜂,太苦了。我做这款蜂箱,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蜜蜂,了解“中华蜂”的存在价值,扩展养蜂场景。”这款蜂箱叫“永德箱”,就是黄桂松用父亲的名字命名的。

跨界发展,黄桂松有自己的目标,“养蜂、做蜂蜡、酿酒,和艺术、助残、文旅、生态、教育结合,小小蜜蜂背后有大大的产业。”他开发了室内蜂箱、园艺蜂箱和文旅景观蜜蜂屋。室内蜂箱已投放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办公室和上海的小学教室。黄桂松还组建园艺养蜂社群,很多拥有庭院的个人纷纷加入。5月20日,世界蜜蜂日那天,黄桂松设计的蜜蜂屋落成,成为文旅新风尚。

从残疾人到“新农人”

水培五彩番茄、袖珍紫薯干、“鲜食产品金奖”甜糯玉米、各种果蔬精深加工品……交流会上,省农科院助残就业项目带来的成果好看又好吃。“我们有个微信群,残疾人农户就在群里。何时播种、怎样施肥、如何灌溉,都有线上指导。”省农科院新农学院培训部主任田紫平和项目伙伴每天都要解答助残项目群里的疑问。

去年开始,省残联与省农科院联合举办多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帮助400多人次的残疾人打开种养殖新思路。在全省残疾“新农人”精英成长营中,35名示范性强的残疾人脱颖而出,专家对他们进行跟踪答疑、实地个性化指导,并带动周边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该项目还组织专家赴全省10个设区市调研15次,为残疾人向“新农人”转变夯实基础。

目前,全省约有50万农村残疾人处于就业年龄段,从事农业种养的农村残疾人近10万人。农村残疾人数量庞大、就业困难,更加需要关心扶持。省农科院新农学院副院长花茜介绍,省残联与省农科院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指导各市残联与市农科院同步联动,在全国率先建立“残联+农科院”农村残疾人培训服务体系。

此次大赛,辅助性就业项目也亮点纷呈。辅助性就业组一等奖——南京益科智善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携手残疾人,打造就业桥——共筑增收幸福梦”项目,引进非遗灯彩代加工、笔芯代加工等10多个项目,覆盖480多名残疾人,接单、分配、生产、回收、配送的闭环供应链日益完善。

省残联理事长姜爱军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实现自强自立、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13.4万人,就业率达61%,残疾人就业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此次活动展示的残疾人创业创新成果,是江苏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集中体现,向社会展示了江苏残疾人创业人才潜力和辅助性就业服务能力,也为残疾人创业者、辅助性就业机构与社会各界搭建了合作桥梁,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