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文章详情

警惕药物性肝炎!退休老王误信“神药”险丧命,教你如何保护肝脏

转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2024-11-18 22:23:50


//


老王山中寻“仙”记


“咱们老百姓呀,真呀么真高兴呀”,老王终于迎来了他的退休生活,提笼架鸟,养花弄草好不欢乐。俗话说:“退休不是停下来,而是重新开始。”老王不满足于慢节奏的退休生活, 告别了工作的繁忙和压力,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后,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成为了老王一个新的最重要的课题。


老王平日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多样化,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适量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然而年纪大了,尽管没有生过什么毛病,老王也时有头晕、失眠、体力下降等问题,参加体检又都一切正常。家人都劝老王放宽心,而老王不甘心,不停尝试各种“返老还童”的良方,终于,他探访到了一个有名的“老神仙”有家传的防老秘方,包治百病,百无禁忌,救人无数,有病治病,没病养生。经再三求见后,得机缘深山寻得“老神仙”,寻得养生秘方回家煎服。服药一周后,老张开始出现乏力、胃口不好,皮肤变黄等不舒服,但老王没有放在心上,只觉得是排毒的表现,没有看医生,继续吃神药。突然有一天家人觉得他反应迟钝,开始胡言乱语,赶紧送到医院。验血报告一出,肝功能严重受损,医生直接诊断老王为药物性肝炎加重导致肝昏迷了。


经过几天的治疗,老王肝功能好转,慢慢苏醒了过来。医生告诉老王,由于他服用没有说明书的“神药”,导致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同时在出现症状后没有重视,耽误病情导致了病情加重。若老王能尽早至医院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延缓甚至阻断肝炎从轻到重的发展,不会进展为这么危险的肝昏迷。



//


 药物性肝炎究竟是什么疾病呢?为什么会导致肝昏迷这么可怕的后果?


由于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大部分的药物都在这里进行代谢和转化,因此很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 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脏损伤。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不及时停用药物并治疗,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而肝昏迷就是药物性肝损伤加重的其中一种表现。


//


哪些药物容易导致药物性肝炎?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等

2.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3.精神类药物:如氯丙嗪、奥氮平等

4.抗菌药物:抗结核类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氯霉素、四环素等

5.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6.中草药类:黄药子、关木通、三七、鱼胆、雷公藤、何首乌等


据报道可导致肝损伤的药物至少 1 000 种,如果不清楚自己吃的药物有没有药物性肝病风险,LiverTox(www.livertox.org) 和 Hepatox (www.hepatox.org) 网站有详细信息。

除了这些常见药,生活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药物性肝损伤来自于老年人喜爱的保健品、美容达人的美白丸等,这些所谓的保健品含有的化学成分可能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肝脏健康。


//


药物性肝炎有哪些症状和表现呢?

DILI 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其他各种急、慢性肝病类似。症状往往出现在用药的1-4周,常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发热、皮肤巩膜发黄、右上腹肝区不适等。胆汁淤积明显者可出现黄疸、大便颜色变浅和瘙痒等表现。病情加重则可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腹水、肝性脑病(肝昏迷)等相关症状,有可能危急值生命。特殊表型患者,可呈现各自不同的临床表现,如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等肝外症状。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


药物性肝炎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区分?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要区分的包括厌食、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食物中毒、胰腺癌、胆管癌等。


//


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怎么办?平时如何预防?


如果在服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尽早前往医院就医,在医生的诊治和指导下停用或调整可疑的肝损伤药物并使用适量保肝药物。


虽然很多药物会导致肝损伤,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药物就得进入“黑名单”,有些药物对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作用也很重要,所以,最重要的预防方式,是合理用药以及去正规的医院就诊,定期监测肝脏功能,避免误入“老神医”的骗局。一旦发现有任何不舒服,及时的看医生。退休后依然要定期体检,正规就医,多看权威的科普文章或视频。


科学性审核:

陈尔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医院(上海)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毛恩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医学科科主任,主任医师

项目来源: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消化系统急危重症的健康科普教育;项目编号:23DZ2305400)



撰文:急诊科 虞美玲

编辑:张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