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沪派江南】乡土行纪|第十二辑:寻找千年溇沼·探访西岑水乡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4-11-18 18:24:48

引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和《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行动(2024-2027年)》实施,“三师联创”团队持续绘制“沪派江南”美丽画卷,丰富规划公众参与形式,于盛夏开启“沪派江南·乡土行纪”系列行动。广邀市民代表、专家学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本土村民,通过生态讲座、田野观察、互动沙龙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体验沪派江南乡村“六域、八脉、十二意向”的“田水路林村、风土历人文、花鸟虫鱼兽”独特风韵和多元价值。

11月5日,“沪派江南·乡土行纪”系列第十二辑在青浦区金泽镇西岑单元拉开帷幕,邀请专家学者与市民代表,随同三师联创团队一起探访西岑,聚焦湖荡岛田的特色和风貌,从多视角、跨学科解读江南圩田与水乡文化。

本单元系列行纪中第一辑以青浦西岑单元的“珠链水乡·灵动生境”为主题,第二辑以青浦西岑单元的“圩田文化·鱼米江南”为主题,本次行纪是以青浦西岑单元的“寻找千年溇沼·探访西岑水乡”为主题,全面探寻和记录了西岑的“田水路林村、风土历人文、花鸟虫鱼兽”特色要素,用实际行动来阐释和传播沪派江南。

第十二辑

寻找千年溇沼·探访西岑水乡

西岑单元位于“六域”中的“湖荡岛田”域片。湖荡岛田域片主要分布于冈身线(古海岸线)以西的淀山湖周边湖荡地区,属于太湖碟形洼地的东外缘部分,区域范围内地势低洼,地貌以湖群为主,湖荡中局部隆起“岛状”高地,成为古代聚居的起点。

农学和地理学者指出,古代这一带地形局部有龟背岛状凸起,淤涨逐渐在一点点凸起高地的基础上联合,淤积点的联合使湖面分割成数个小内湖。湖面缓流与农业生产圩田围堤防洪的过程,形成滩涨湿地。在坍塌与淤积交替的过程中,将水面分割成小湖泊,圩田戗岸的修筑又加剧了河道的形成。

由于湖泊围“岛”,因此历代聚落变化不大,一直较为集中紧凑,只是在原基础上略有扩展变化。营田种植方面,人们主要在原有岛状聚落基础上,小部分的向外拓展修筑圩田种植,于是逐步形成小圩戗岸,稍高于水位,以抵御洪水。这一过程因为挖低填高,圩田内有局部高低之分,并在最低处形成溇沼,便于排水,与古代农法圩田图示情况较为接近。

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富庶的江南地区成为大粮仓和经济作物的供应基地,依托劳动人民智慧形成的圩田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处于太湖流域和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区域,由于江海激荡的空间和水文特征,上海先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中形成了最为丰富的圩田形式,也涌现了一批治水营田专家。清代孙峻,家住青浦重固孙家圩。生于世代农家,从长期农业劳动中,摸索出一套修筑圩堤塘岸防御水灾的经验。嘉庆九年(1804年),本县遭受水灾,好多低田被淹,颗粒无收,农民病饿而死的极多,孙峻十分悲愤,他经过调查研究,认为症结在内部高水下压,没有分级控制、高低分排的设施,因而高低田互相牵连,终于使全圩受害。他由此提出改造规划并付诸实施,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写成了《筑圩图说》。在孙家圩的试行取得了显著成果后,便在全区推广,自此青浦三十年无水患。同治八年(1869年),青浦大水,由于圩岸残破失修,境内低洼圩区受灾严重,知县陈其元勘察全县农田受灾情况,得知嘉庆年间邑人孙峻著有《筑圩图说》一书,陈其元认为该书言甚切近,为农家所需,乃谕饬各乡董,督同地保率令佃农农隙时依《筑圩图说》修筑圩岸,并捐廉俸刻版印行,分发各州县。随着孙峻的修圩筑堤法在青浦全县推广,低洼田涝灾防御能力得到提升,“至是潦至,邻县新阳熟田仅三十余万亩,而青邑熟田至六十五万亩有奇”。

书中多次出现“溇沼通泾”,详细描画了圩田溇沼系统的形态和功能,那就是西岑单元的圩田状态。这种溇沼亦做排水之用,有一种状态称为“水潦无虞图”,积水时下塍田的水从溇沼排出。溇沼往往为人为所开浚。溇沼系统相当于圩田中水量的调节设施,在古代圩田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溇时与外水相联,时成圩内独立水体。在一些地段,如果没有溇,圩田进、出水都会遇到问题。溇往往是指圩田中的潴水部分,圩中有溇,处于圩心最低处,成为积水之地。对圩田进一步分割时,溇逐步与外河泾浜连为一体,并成为更低级、更为缩短的水道,且常常处于死水状态。小圩的排水与溇有关,因为溇是圩内的积水之地,溇岸置水车戽水,既可防涝又可防旱。溇口在涝时一般要做坝,以防外水进入。“圩大者分之,或作积水溇横亘于中,阔约一丈,两头加阔,用石砌作车口,遇潦车救。”

圩田探秘

虽然历经空间改造,古时圩田总体格局仍然在发挥作用,典型圩田形态仍然有迹可循,寻找圩田溇沼遗址,并加以保护传承和利用,不仅可以见证和弘扬传统农耕文明,还可以古为今用,助力打造安全韧性的城市,传承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行动由三师团队代表同济大学/四叶草堂魏闽带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建革、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赵敏华、生态爱好者姜龙等数位专家学者一同实地踏勘。

基于对西岑历年卫星图的研究与大量的场地调研,三师团队在大莲湖南侧初步筛选出一块具有圩田与溇沼典型特征的场地。一行人一起再次对该场地进行实地勘探,一致认同这是一片具有原真性的圩田与溇沼,这是本次行纪的重大发现!

通过历年卫星图研究场地历史演变

寻找溇沼现场

溇沼遗址,岸边柳树依依

“洪潮交汇、活水周流”,本次发现的圩田溇沼是古代太湖流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这片圩田溇沼之间,太湖清水和黄浦潮水在此拥抱和激荡,不断流动的活水造就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得天独厚的便利交通。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稻作农业发展形式,圩田溇沼不仅几经改良而丰产利民,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水利特性也尤为突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水利工程技术价值、农业经济价值与景观生态价值。

古代在圩田边修筑的水车

圩田作为一类次生湿地,具有明显的水陆边缘效应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多种类的作物与林、鱼、水共生,形成了互利共生的良好生态循环,实现了数千年来稳定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田八样、水八仙等优质水生植物在这里蓬勃生长,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水乡的珍宝;与此同时,圩田水系及聚落也构成了丰富的乡土生态景观,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水鸟在浅滩上优雅踱步,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弋,水草在水底摇曳生姿,各种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

在圩田上空准备捕食的黑翅鸢

水畔觅食的苍鹭

茂盛生长的乡土植物黄花水龙

三师团队计划将这片圩田溇沼作为圩田遗产园加以全面的保护和修复。圩田不仅是稻作农业生产系统,更是一类重要的水利工程。结合灌溉系统,完整的圩田可分为圩、湖、沟、塘、堰、堤、陂、闸、涵、坝多级水利体系。范仲淹由早期的圩田综合提出“筑圩、浚河、修闸”的治理技术,不仅可以起到蓄水灌溉以御旱季的作用,更能通过多级水道缓解雨洪冲击,蓄滞洪水以抗水灾。此后圩田修筑技术不断精进,产生了联圩、分圩等修筑手段,更利于整体防洪保收。可见圩田这一科学、适宜的开发模式不仅有效抵御自然灾害,更在不断的开发中保证了水系自然的调蓄功能。

主题沙龙

活动现场氛围营造

主题沙龙在大莲湖驿站开始,沙龙汇集水利、生态、渔业、农业、水上运动、设计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嘉宾,共同探讨西岑水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六维沙龙

01
水利

赵敏华从水利的角度介绍西岑单元的“洪潮交汇、活水周流”水文特征,从物产的角度,此地的茭白之所以最好吃,在于多元因素形成的独特的水土特征。他还对比了近50年来西岑单元的卫星图,在历史影像中解读湖荡岛田、圩田溇沼。王建革(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进一步肯定了沪派江南十二意向之一“湖荡岛田“中“岛田”的概念,他认为岛田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出于形态,还来自于土壤学,同时表现在不同水位线上时隐时现的植物组成的漂浮物。

岛田土壤类型及剖面示意图

02
生态

施雪莲(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从生态调研、工程规划设计、效果评估等角度,介绍了WWF自2007年起开始进行的大莲湖湿地修复工程,用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实现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保护黄浦江水源。姜龙(70后生态爱好者)介绍了青西生态的一个重要物种——萤火虫的种类与分布,分析西岑单元萤火虫比较多的原因,强调了暗夜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03
渔业

宿墨(东方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介绍了青西湖荡岛田地区因为有大面积的湖泊和河道水系,传统渔业活动最为活跃,也同时分享了自2007年开始的大莲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大莲湖具有淀山湖水系鱼类复合生态区系特点,鱼类种类丰富,同时也强调了生态渔业养殖对于该区域的重要性。

04
农业

黎海涛(云谷农场创立人)讲述了他十年来在金山云谷农场的探索,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补充,农业种植与生态保育可以得兼。同时强调,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5
水上运动

许明(景观建筑师、YOCA)介绍了独木舟的历史与发展新方向,分享了北美独木舟公园的案例。同时展望西岑未来,如何积极利用周边丰富的水资源,为上海人提供更多的水上运动体验。刘春艳(550皮划艇度假营地)介绍了水上运动在岑卜村的发展经历,认为上海到了一个发展水上运动的最好时机。

06
设计

刘宇扬(刘宇扬建筑师事务所)分享了在练塘的乡村设计经验,希望以建筑设计整合公众参与,探讨乡村设计新思路。林世扬(澳大利亚HASSELL)分享了暗夜保护协会的经验,介绍了暗夜资源的宝贵之处、对大都市圈的作用以及未来西岑设计落地的方向。宋晓倩(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分享了净零碳的相关知识,期待在西岑落地净零碳乡村规划与实践。

西岑单元中六个村的村委书记也集体到场,分别是东天村卫建峰、莲湖村陆培华、西岑村蔡陆环、田山庄村马金云、新港村淤春林、任屯村卜丽玲,书记们回忆了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如:民居临河一侧均设水码头,家家系船出行,还有摇快船、船拳、簖具捕鱼等民俗活动,同时他们也都认为现在做规划是最好的时机,想通过这轮规划提升环境和村民收入,希望三师团队继续深入研究,解决村庄与村民的实际问题。

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俞泳(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朱晓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胡鹏程(数字榫卯)等到场嘉宾结合专业实践进行交流,认为沪派江南三师联创工作方法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表示需要更广泛的跨界合作,留住乡村的文脉与基因,探索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主任田峰、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乡村处副处长王冰茹和青浦区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仰昂等从规划与实施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阐释了做好生态保育、产业共富、风貌提升对上海乡村的重要意义,希望试点单元区镇村多级进一步对接谋划,加强空间、资金、政策、人才多元协同,通过“沪派江南”传承历史,营造未来。

水上探秘

水上探秘兵分两路。一路在水上运动爱好者许明带领下,搭乘8艘独木舟从山深村出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家沉浸在以水为魂的西岑水乡中,在水上零距离感受湖泊、湿地、荡塘交错的水乡生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另一路由三师团队代表陈琳带队,从北横港上船,搭乘水上巴士近距离领略湖荡岛田之美。三师联创团队的总规划师陈琳介绍了沪派江南西岑单元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次行纪的内容和意义。专家学者及市民代表相互交流,共同表达了对西岑单元的展望。

在船上互动交流

公众感言

有幸第三次参加西岑行纪,非常感谢组织方的精心策划安排。初次乘船游西岑北横港、感受江南水境,清新灵动、怡人!青西地区河港湖荡密布、水系极其丰富,真是上海西部一块珍贵的宝地!如何保护好、最低限度的开发利用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本地的金泽水库承担了西南五区600多万居民的供水,更需要我们在水资源保护上整体考虑、专业规划和严厉监督管理,确保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水供应可靠稳定。

——公众代表 袁飞

七律

近冬人气聚师堂,水泊魂归动八方,

湖荡岛田寻史迹,千年溇沼回梦乡。

食取双仙净土味,群声六雅智多行,

今朝放眼西青浦,无限乡情下五洋。

陶康华(太湖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结语

传承与文明,愿景与当下,行纪湖荡岛田,彩绘珠链画卷。青浦西岑单元作为珠链型风貌特色区域,拥有湖荡交错的自然景观、错落有致的岛屿田园、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我们期望保护和传承西岑单元沪派江南水乡特色基因,将其打造成为沪派江南的璀璨明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风貌保护传承样本。

本次行纪活动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方案设计的实践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互动与共建共享的生动体现。这一系列行纪活动成功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将专业的技术力量与广大的市民、村民紧密相连,共同致力于美好乡村生活的创造与实现。

心准备的会议伴手礼

沪派江南·青浦金泽西岑单元三师团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四叶草堂、刘宇扬建筑事务所、澳大利亚Hassell团队

供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杨琳、陈琳;中建上海院田景华、刘欢、杨崛;同济大学/四叶草堂张意、王向颖、魏闽

拍摄:杨崛、田景华、许明、石娜、张意、魏闽

参考文献:

王钰琪,任绍斌.圩田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实践研究——以当涂县大公圩为例

陈麦池,汪婷.“三生”融合视角下的皖江圩田农业遗产保护开发研究

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上海乡村空间历史图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22

陈力.明清时期青浦地区的水利与社会

蔡佞.吴语地名用字“溇”考释

刘信.水之声——探寻万物之源,挖掘治水文化

相关阅读

1、第一辑:珠链水乡·灵动生境

2、第二辑:新元荷影·画境水乡

3、第三辑:羽扇桃源·艺绘桃园

4、第四辑:富圩鸟集·文化图鉴

5、第五辑:‌诗画云间·峰泖艺境

6、第六辑:‌悠悠盐铁,葛隆怀古

7、第七辑:圩田文化·鱼米江南

8、第八辑:水韵流芳,探秘禾谷

9、第九辑:友好富圩·东滩观鸟

10、第十辑:曲水竹涛·绿泾丹心

11、第十一辑:川流江海·寻找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