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中外人士徒步南京安全区,重走历史与和平之路

转自:交汇点 2024-11-16 15:30:20

交汇点讯 11月16日(今天),第八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启动仪式在南师大随园校区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紫金草志愿者、西门子公司和博西公司员工,以及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在宁10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共200余名中外人士参加了徒步活动。

徒步8.7公里,重走87年前的南京安全区

上午8点30分,南师大随园校区的大草坪上聚满了参加活动的人们。活动开幕式现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的曾外孙蒋秉錞介绍了当年的南京安全区范围,“在这块占地约3.8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最多时收容了25万余名难民”。蒋秉錞目前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他表示,声音是记忆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今后会发挥专业优势,将太奶奶的经历讲述给更多人听。

启动仪式现场。

本次徒步途经南师大随园校区、拉贝故居、鼓楼医院、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旧址等地,全程8.7公里。第一方阵的徒步者首先来到魏特琳女士的雕像前。“当年,我的父亲刘民生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避难,年幼的他受到魏特琳女士的庇护,父亲一直怀念包括魏特琳在内的国际友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的女儿、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刘榴向魏特琳雕像鞠躬并献花,“父亲参加过第二届国际和平徒步活动,现在他年龄大了,我接力讲述他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寻访历史旧址,体悟国际友人大爱精神

此后,徒步方阵来到位于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这里曾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住所。大家在拉贝雕像前驻足,依次献花,向这位德国友人表达敬意。

徒步者们在拉贝故居向拉贝雕像敬献鲜花。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与博西家用电器集团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金世峰浇灌“和平之花”紫金草装置。在共同呵护和悉心浇灌下,紫金草逐渐生长,寓意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

离开拉贝故居后,徒步者来到位于宁海路5号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旧址。1937年12月2日,国际委员会搬进宁海路5号。此后,拉贝和同事们在这里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拉贝日记》收录的许多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报告、信件等,均注有“宁海路5号”字样。拉贝等委员会委员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名义,不断致信日本外交官,信中详细地记录了日军的暴行。

寻访鼓楼医院,传承人道主义精神

当年南京沦陷后,鼓楼医院成为黑暗中的微光,留守医院的医务人员以勇敢无畏的医者仁心救治伤者,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幸存者带来生的希望。

徒步方阵来到鼓楼医院时,一阵舒缓忧伤的旋律传来,小提琴手正在演奏《南京难民合唱曲》,徒步者驻足聆听。当年南京沦陷后,因食物紧缺,国际友人设法将募集到的蚕豆从上海运到南京,分发给难民。时任金陵大学医院(今鼓楼医院)行政主管詹姆斯·麦卡伦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南京难民合唱曲》,也被难民称为《蚕豆歌》。这首歌是对难民的慰藉和鼓励,传递了温暖和生的希望。

今天,纪念馆邀请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和煦和袁婧为徒步者进行沿途讲解。他们曾参与纪念馆临时展览《宁在——南京·和平城市记忆设计展》布展工作,并从事南京城市与建筑相关研究。和煦说:“通过‘徒步读城’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划定南京安全区的范围,循着国际友人的足迹体会人道主义精神,感知他们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并深度了解南京这座有温度的城市。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中外青年撰写和平留言,把和平之声传向世界

11点30分左右,徒步方阵回到终点南师大随园校区。大家在明信片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愿,投入“时光信箱”,把和平寄语传向世界各地。

在本次徒步活动中,出现了很多年轻人和紫金草国际志愿者的面孔。徒步结束后,青年们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分享心得。

南京审计大学学生周子墨感触颇深,“我的爷爷、父亲和哥哥都是军人。父亲叮嘱我,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入了解这段充满无畏、大爱、人道主义光辉的历史,更让我坚定自己之后的人生选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岩岩/文 万程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