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护航改造
——大墙内的“心灵捕手”
导语:
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是监狱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今年来,上海市新收犯监狱围绕深化“评估、管理、矫治”一体化,成立罪犯评估矫治中心,着力打造科学认识罪犯的“第一门诊”,不断提升罪犯评估鉴定科学化水平,并着眼罪犯差异化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服刑指导,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投入服刑改造。
心理咨询师简介
作为上海市新收犯监狱评估矫治中心主任和资深心理咨询师,吴翌鎏深耕罪犯评估矫治领域十余载,他被称为大墙内的“心灵捕手”,在矫治罪犯的道路上,用爱心、耐心和专业为那些迷失的罪犯重新找到“心”的方向。他探索将“房树人绘画”推广应用于罪犯入监评估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我们从吴翌鎏的一篇心理矫治手记看看他的工作日常。
心理矫治手记:
新收罪犯倪东(化名)正在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干预,该犯因绑架罪被判十四年,有多次自杀史,入监后不适应改造生活,情绪低落并伴有轻生念头。在咨询室里,倪东眉头紧锁、语气痛苦地回忆着过去:“老婆不工作照顾3个孩子,家庭支出都要靠我来维持,偏偏遇到了3年疫情,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整体形势这么差,家人还不理解我,公司老板也对我冷言冷语,那时候精神上感觉自己真的支撑不下去了,惶惶不可终日。我的罪名是绑架,其实我并不是真的为了钱而劫持人质,之前多次想结束生命而不成功,这次想通过犯罪让警察当场击毙我,让自己解脱。”
通过倾听经历、共情情绪、积极关注,我与倪东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并得到了倪东暂时不采取极端行为的承诺,但一个问题也萦绕在我的心头,倪东遇到现实困难总是倾向于用极端方式应对,其背后的心理根源是什么?于是我给他布置了“房树人绘画”的课后作业。
与普通的心理测试相比,“房树人绘画”作为一种投射测验,能够探知来访者潜意识层面的内容。在倪东的“房树人绘画”中,我发现了好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树”是枯树,代表情绪低落,生命能量匮乏;“人”是背面图,且比例非常小,代表存在抑郁情绪,且回避与人的交流,缺乏宣泄渠道;“房”的线条笔直,砖块描绘均一细致,代表有一定程度的强迫倾向;更值得关注的是通向房屋的路面绘有分岔,代表对家庭的观念上存在矛盾心理,在趋向和远离之间摇摆不定。
在后续的几次心理咨询中,我与倪东共同追溯了他的原生家庭和成长史,倪东的自画像进一步清晰了起来,他坦言:“父亲为人严厉,规矩多,权威大,容不得别人的反对意见,在他的影响下,我心中的‘规矩’和‘条框’也多了起来,一旦打破规则,自己就很痛苦,且这种痛苦没法和严厉固执的家人倾诉,逐渐累积。”对此,我慢慢引导倪东思考:“你觉得执着于规则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特别是当规则本身就是绝对化的、不合理的时候。”倪东沉默不语,陷入深思,我用手指向“房树人绘画”上的那条“岔路”说:“过度的规则意识不仅让自己痛苦,也让他人感到痛苦,其实你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想要逃离的念头,就如你在图中所画,道路有了分岔,意味着你表面上遵从家庭的约束,履行家庭的责任,但内心是想逃离的。”倪东叹了口气,恍然大悟:“回过头想想,确实是这样,我回到家总感觉心情不好,宁愿在外地打工,远离家人。”
在与倪东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尝试通过短期焦点解决疗法,辅以认知行为疗法,努力挖掘倪东自身的积极因素,让他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引导他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去、正视自己的罪行,激发起想要主动改变的愿望,让他相信即便身处囹圄,也有改变和重生的机会。又通过几次心理咨询和干预,进一步巩固了心理干预的效果,帮助倪东平稳度过了新收集训期,并重新燃起了对改造和生活的希望。
结语:
监狱心理咨询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要在法律的严肃和人性的温暖之间找到平衡,用耐心、爱心和专业,为这些迷途的灵魂打开一扇通往希望的窗,让他们知道,即使身处高墙之内,也有重新拥抱阳光的可能。我们相信,每一颗心都有被治愈的潜力,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第二次人生。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中国记者节】第25个记者节,致敬平凡而闪光的监狱宣传工作者!
2、【“119” 消防宣传月】剧本互换挑战——警察与消防“蓝朋友”的梦幻联动
3、【聚焦高质量】微观世界 精益求精,争做监狱医疗高质量发展践行者
编辑:郭 伟
供稿:新收犯监狱 董本东
长
按
关
注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