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合作交流 > 文章详情

援外风采 | 徐汇区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工作纪实

转自:上海合作交流 2024-11-15 19:23:00

近期,在萨迦县中心医院工作的上海市徐汇区第九批“组团式”医疗队中医科医生俞文骏积极参与到萨迦县“一老一少”下乡工作中。他陆续走访了9个乡镇,基本是每天上下午各前往1个行政村,累计服务约1000余位当地农牧民老人。这是萨迦县第一次有中医医生加入到下乡工作中,给乡村就医不便的老人们带去了上海援藏专家贴心的医疗服务。

早出晚归,克服高反
由于一些乡镇离萨迦县中心医院距离较远,比如木拉乡、赛乡,单程需要3个多小时。俞文骏常常早上8点半就要从县里出发,晚上10点左右回到县里。一般到达村里开始工作,已经接近中午12点,午餐、晚餐更是没有固定的时间。
他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期的困难。首先是语言问题,农牧民一般不会说普通话,为了能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交流,他向藏族同事们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发音,比如“老伯伯、老妈妈、疼痛、酸楚、头、膝盖、再见”等藏语发音。他在交流时一边发音,一边做手势,常常引得藏族老人们哄堂大笑,但也拉近了与老人们的距离。
他表示,最难适应的还是高原反应。木拉乡的平均海拔有4500多米,赛乡平均海拔接近4600米,且工作环境常常位于村委的阳光棚内,在午后直射阳光的作用下,阳光棚内温度高、患者多,导致氧含量低。俞文骏在村里经常会出现头晕、胸闷、气急的情况,尤其是俯身给患者扎针时更有头晕目眩的感觉,常常要做好几次深呼吸,症状才能稍有改善。
“切脉”,让我们有更多的认同
中医和藏医存在诸多一脉相承的理论与实践,切脉即是其中之一。在下乡之前,俞文骏完全没有想到村里的老人们对于切脉会有如此大的热情。若一个老人提出切脉的要求,接着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你身边并且伸出前臂,都提出切脉要求。虽然告知患者的中医学理论无法以准确的语言进行传达,但是通过他们的笑容和伸出的双手,能够感觉到当地乡民的认同和感谢。多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切脉”这种传统的诊断技术能够让语言不通、民族不同的医患找到新的交流方式。

加强县乡联动,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考
萨迦县“一老一少”下乡活动非常有意义,一方面,让农牧民们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让援藏医生近距离地了解了农牧民的生活和某些特定疾病的产生环境。
通过实地工作,俞文骏发现农牧民的日常健康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1.包虫病与吃生肉的关系;2.高血压病患者不能随意停药换药;3.头痛的正确处理等;4.与传统习惯有关,当地乡民会吃风干耗牛生肉等。为了农牧民的身体健康,援藏医疗团队将会拓展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教。

来源:徐汇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