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东方教育时报 > 文章详情

构建儿童友好型教育,“教联体”何为

转自:东方教育时报 2024-11-15 17:13:36

“儿童友好型教育是一种尊重儿童天性、关注儿童需求的教育。

儿童友好型教育的核心在于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愉快、富有启发性的成长环境。”

【人物简介】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本月初,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全社会进一步聚焦于如何构建更加和谐、更加适宜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在这一背景下,儿童友好型教育的议题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带着对这一议题的深刻洞察,走进了嘉定区普通小学,就“如何构建儿童友好型教育”与学校的教师及家长代表展开了深入而富有启发的交流。

孙云晓

家庭:儿童友好型教育的起点

“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儿童的情感、心理和社会性发展。儿童友好型教育则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等多个方面。在谈到家庭在儿童友好型教育中的作用时,孙云晓强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儿童友好型教育的起点。”

我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今天,有多少孩子愿意主动做家务?又有多少父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孩子在家的时间表里仍然挤满了各种学习任务。

“现在,有的家长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就是把生活给毁了或者扭曲了。”孙云晓指出,家庭教育的扭曲,一定会毁掉孩子。”

孙云晓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父母都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场人士。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为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在家里几乎不参与任何家务劳动,与父母的交流也仅限于学习。渐渐地,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

活动现场

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正常的生活才能带来正常的人生和正常的品行。然而,现在很多父母因为焦虑和内卷,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和情感需求。“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了学霸,也可能是扭曲的,甚至是危险的。”孙云晓担忧地说道。

多年前,孙云晓曾在苏州对5万多名初中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每天早晨能够吃到父母做的早餐、有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家庭藏书超过200册的学生,比做不到这三项指标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分别高出63分、31分和109分。他还曾与一地的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家务劳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近半数的中小学生在家里从不做家务劳动。“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里都不做家务劳动,他的责任感就很难培养起来。”

孙云晓提到,家庭生活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需要和成长规律来设计,父母可以通过引导儿童共同参与家务劳动、一起制定家庭规则等方式,增进亲子沟通和理解,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运动中成长,在亲近大自然中感受世界的美好。

学校:儿童友好型教育的中点

“学校应该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构建儿童友好型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家庭和社会的中点和桥梁。在孙云晓看来,作为儿童的心灵灯塔与知识殿堂的学校,应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教育回归本真。

几年前,孙云晓曾探访过一所小学,这所学校深谙儿童发展的真谛,摒弃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转而开设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科学实验室内,孩子们在探索未知中激发了好奇心;艺术创作的殿堂里,他们挥毫泼墨,用色彩描绘心中的梦想;运动场上,汗水与笑声交织,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样的教育环境,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新知,掌握技能。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校园管理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孩子们展示自我、服务社会的舞台。他们参与校园绿化,亲手栽下希望的小树苗;他们走进社区,用稚嫩的双手传递温暖与爱心。这些经历,如同一粒粒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明艳的花朵。

互动环节

在很多讲座中,孙云晓都会分享上述案例,他说,因为他在这所学校看到了儿童友好型教育的美好愿景。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力量。

而在嘉定区普通小学,孙云晓看见了儿童友好型教育的实现途径。嘉定区普通小学借助“家长沙龙、幸福讲堂、家庭学习苑”三大主要载体,精心打造和实施“基础性课程、专题性课程、个性化课程”三类家长学校课程群,在“幸福力联盟”这支家庭教育指导核心团队的引领下,带领全体教师全面推进、深度实施,精心打造具有普小特质的三维成长共同体,即家成员共同体、家与家共同体、家校社共同体,为爱导航,聚力同行。

普通小学充分整合家庭、社区资源,建立“校-家-社”家庭教育协调共建机制,每学期学校牵头,开展学校、家委会和共建单位的联席会议。学校还和秋霞社区、汇龙社区、李园一村、浏河营地、嘉定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嘉定消防中队等十多家社区资源签订了共建协议,共同优化合作共育的环境,定期开展共建活动。

“学校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成长平台。”孙云晓建议,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儿童友好的天空,让教育之光照亮他们未来的道路。

社会:儿童友好型教育的支点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三种教育:学科教育、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学校是学科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生活教育的主战场,而社会是实践教育的大舞台。

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这三种教育变成一种教育,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是非常危险的。”孙云晓表示,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儿童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构建儿童友好型教育的过程中,社会无疑是那稳固而坚实的支点。孙云晓认为,社会应当成为儿童友好型教育的坚强后盾,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涵盖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一个安全无忧的成长环境。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城市正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全力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为儿童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一座座儿童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是儿童嬉戏的乐园,更是寓教于乐、启迪智慧的殿堂。图书馆和科技馆内,儿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每一次翻阅、每一次探索,都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与追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构建儿童友好型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对于特殊儿童群体也给予了深切的关怀。那些专门为特殊儿童设立的康复中心、特教学校和机构等,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在这里,特殊儿童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治疗和辅导,更能在爱与温暖中感受到社会的包容与接纳。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在构建儿童友好型教育的过程中,儿童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在孙云晓看来,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只有让儿童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来,他们才能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愉快、富有启发性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世界、发现自我、实现价值。孙云晓说:“儿童友好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它关乎每一个人的幸福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活动合影
摄影 周晓明 
特约通讯员:张静艳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
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