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多个上海创新药械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医药工业全球合作典型 | 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 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转自:上海科技 2024-11-15 16:48:25

11月16日—18日,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与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将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同期举行。大会和产业周以“共创共享共赢,携手新质未来”为主题,聚焦我国医药工业前沿技术创新与全球医药合作。

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上海企业不仅推动了自身技术的国际化,也为全球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上海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推动中国医药工业走向世界的强大策源地。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药械的国际认可和合作的深入,上海有望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多个上海创新药进入国际市场

泽布替尼、替雷利珠单抗、本维莫德、特瑞普利单抗、呋喹替尼、斯鲁利单抗……一批近年来中国企业研发的创新药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以上海企业研发的三款创新药为例,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今年9月获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和食管鳞癌。这是首个国产PD-1单抗,已在我国获批10个适应症。

也是今年9月,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获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生产及销售,用于治疗经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这款药品已在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成为上海首个出海美、欧、日三大主流市场的原创新药。

今年1月,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获印度尼西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这是国产抗PD-1单抗药首次进入东南亚市场,也是斯鲁利单抗首次在海外获批上市。

上海技术输出授权占比全国最高

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国内企业也迈向了国际市场。深圳迈瑞的病人监护仪和穿戴监护仪、上海联影的CT机、上海微创的弹簧圈栓塞系统……一批国产创新药械成为了“厚积薄发,中国创新闯四方”的代表。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近年来不断增强,研发和生产能力不断进步,技术和产品不断提升,国产创新产品和在研医药技术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可。

从近三年中国医药企业的技术输出授权(license out)布局趋势中,也可看出生物医药自主创新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2021年技术输出授权总金额为13.85亿美元,2022年升至27.71亿美元,2023年达到41.96亿美元;今年截至10月中旬,技术输出授权总金额为37.09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上海的技术输出授权金额占比最高,为38%;排名第二至第五的省市依次是四川(20%)、江苏(13%)、北京(9%)和广东(9%)。

外企在沪建成全球“灯塔工厂”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数字赋能下取得的新突破,药械智能化生产方式体现了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新风向。

加拿大科学家亚历克斯·扎沃隆科夫创立的英矽智能科技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聚焦癌症、纤维化、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衰老相关疾病,推进创新药物研发,已有10个经AI辅助发现的候选药物获得临床前试验批件。据介绍,英矽智能全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是全球首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实验室,通过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机器人与生物学深度融合,实现了“高效变革药物发现流程”与“全方位收集数据,优化人工智能算法”的双向促进与循环迭代。

科赴中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强生消费者健康板块,拥有美林、李施德林、邦迪等诸多消费者健康品牌。去年,科赴上海工厂成为全球“灯塔工厂”,也是上海市第四家“灯塔工厂”。

这家工厂的李施德林产品灌装线平均每分钟生产近200瓶漱口水,日产量超过11万瓶。仓库区域采用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一年可节省超过12500盏灯的耗电量。生产园区通过太阳能光伏电板,每年为园区发电约39万度。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医药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中国药械企业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更为紧密,跨国药企坚定看好中国、持续深耕中国,中国药械的国际化持续提升,将为全球健康贡献更多的“中国智造”。

作者:俞陶然 编辑: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