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无忧小城”有了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转自:交汇点 2024-11-15 11:19:39

本文刊发于11月15日《新华日报》,点击查看。

10月29—31日,在2024中国化工园区发展大会召开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了2024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已连续12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前20,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氟化学工业园区入榜者,其高质量发展指标中的石化利润率更是位居全国第二。

筹建于1999年的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目前拥有全球最长的氟产业链,聚集度同样是最高的,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常熟海虞镇的一张产业名片。以氟化工为起点,海虞镇持续推进传统化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逐渐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智能制造三大支柱产业,构成经济大镇发展的基本盘。

产业园“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眼下,正值冲刺四季度的关键期,海虞镇坚持因地制宜发展路径,打好项目建设“主动仗”,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能级向更高层次跃升,全力以赴冲刺全年目标任务“满堂红”。

产业发展热潮涌动

走访海虞,各家企业在“热浪升腾”的发展场景中逐浪奔涌,为全年经济发展收“豹尾”。

来到苏威特种聚合物(常熟)有限公司高分子复合材料扩建项目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清理辅机,为产品切换做好准备。“这条产线虽然只试生产了三个多月,但产品的类型可不少,现在又要生产芳香族聚合物改性树脂。”该公司高分子复合材料生产单元经理黄治超解释,通信设备、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项目繁多,因此对于复合材料性能要求多样但需求量小。

为了快速响应客户小批量生产需求,苏威特种聚合物新建快速切换型产线,通过熔融挤出技术,改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劲,以及耐温、耐腐蚀、绝热、绝缘等性能。截至目前,该生产线已完成小批量生产订单超100吨,产品质量得到客户认可。眼下,企业还在加紧建设标准生产线,引进先进制造工艺和加工设备,实现改性材料自动化生产,新增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永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中央控制室,一面宽大显示屏可以看到各车间生产运行情况,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实时控制进料出料,查看反应系统的压力、温度、液位等关键指标。永华化学主要生产和经营通用试剂、色谱试剂、超干试剂、标准溶液、电子化学品、药用辅料等化学品。眼下,企业的电子专用材料迁建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目前来看,企业数智化转型成效显著,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超过此前的预期。”永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安全总监陈维君说,公司另外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全自动和半自动分装流水线10条,每小时可灌装瓶装试剂6000瓶,在减少材料和人力浪费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自动化程度达到90%,真正实现化学材料规模化生产,企业向“新”而行的步伐更加坚定。

项目建设同样热火朝天。在优美科燃料电池催化剂项目建设现场,塔吊高耸、机器轰鸣,土方车辆穿梭往来。这是优美科集团在全球设立的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燃料电池催化剂工厂,预计于2026年一季度竣工投产。“该基地将为不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提供铂和铱催化剂,具有反应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项目执行经理段庭介绍,项目建成后能有效应对国内燃料电池催化剂的需求缺口,减少产品进口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整体配套协同,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发展。

一个个项目建设紧锣密鼓、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一笔笔订单顺利完成……这段时间,海虞镇各企业干劲十足,到处一派繁忙景象。截至9月底,海虞镇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已完成投资21.5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84.06%。10个新开工项目已全部按期开工。前9个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74.32亿元、增长4.3%;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31.83亿元、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投资20.23亿元、增长30%。

9月20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海虞镇位列第60位,在2021年首进全国百强镇后,实现位次三连跃。

推动产业深度转型

在全国百强镇三连进的光鲜成绩背后,海虞镇承压前行。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化工行业周期性变化……多方面因素的加持,让海虞镇很早便有清醒的认识:化工产业是海虞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这碗饭绝对不能丢,但也绝对不能故步自封,必须加快推动产业向高效率、高质量、高层次方向发展的步伐。

产业具体向哪里转?从自身基础优势出发,海虞镇顺应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和常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迅猛态势,聚焦氟化工中的氟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三个方向,整合化工园区内企业产业链,推动新产品开发、新市场拓展。

“一直以来,我们充分挖掘存量企业增长潜力,用服务的真心换来企业投资的恒心,以企业的增资扩产带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经济发展部部长陈洁说。

大金集团先后在海虞镇投资建立大金氟化工(中国)有限公司和大金新材料(常熟)有限公司,去年6月,更是投资1.45亿元,新建复合材料生产中心;天际股份通过多种方式在海虞镇成立3家企业,将六氟磷酸锂的产能提高至5.2万吨;集生产、研发、区域共享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阿科玛常熟基地,累计投资达6亿欧元,去年继续加大生产投入,实现了氟聚合物PVDF增产50%……截至目前,常熟新材料产业园内生产的锂电级PVDF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95%,六氟磷酸锂等关键材料的市场份额同样位列全球前五。

在既有产业基础上树立发展新优势的同时,海虞镇也在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业。

近日,苏州富士莱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扩建项目批复公示,将利用现有厂区建设年产289吨特色原料药扩建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000万元。

富士莱所坐落的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由海虞镇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合资共建,首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在这里可以让更多生物医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截至目前,园区内已有药明康德、纳微科技、百世孚、天吉生物等2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年产值超30亿元,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未来有望打造形成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为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发挥重要功能配套作用。

“当前,产业园计划拓区新增1800亩土地,以满足后续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海虞镇副镇长陈荣说,基于新材料产业园超过20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在于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以商招商策略。

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同样也适用于装备制造产业。苏州融储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电投旗下的新能源板块的首个产业基地,主要从事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产品、绿电交通车载能源产品和数字能源产品的研制和销售。前不久,苏州融储科技的母公司——上海融和元储能源有限公司,针对用电高峰变压器重过载、分布式电源过多引起的变压器反向重过载、配电网末端长期低电压、变压器三相不平衡及功率因数低等诸多问题,创新推出了一站式台区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目前,企业已经在常熟工厂搭建了测试环境。按照海虞镇的设想,将围绕苏州融储科技,沿着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精准招商,进而搭建起一条装备制造产业链。

科技带动产品革新

10月24日,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思伟早早地来到公司实验室,从新生产的氟多巴试剂中,随机挑选了一瓶放到专业的仪器上检测。没一会,电脑上显示出不同的波峰。“这代表着氟多巴制剂中有效成分的纯度。”张思伟介绍,氟多巴是国内被批准的第一个用于帕金森诊断的放射性药品,在今年7月份进入了临床三期阶段。华益科技的主打产品不仅仅是含氟放射性药物,从氧18水到原料药、放射性药物,华益科技构建起一条贯通上下游的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链条。特别是,该公司的氧18水,年产量近300公斤,位列全国之首、全球次席。今年,公司预计营业收入将同比增长30%。

从一家“按吨称”化工原料的小作坊,成长为拥有高附加值放射性药物的行业龙头,华益科技的变化离不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潘鹿说,公司每年拿出10%销售额用作科研经费,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了医用前体、放射性标记及制剂的研发、生产、配送一体化产业链。

“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深耕优势领域。”常熟威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斌说。威怡科技只生产羧甲基纤维素钠,被称作“工业味精”,在全球日化领域占有率达到70%,构成企业发展基本盘。如何谋求更高的发展,徐斌的回答是,跨界与定制。

威怡科技从2017年开始跨界到新能源领域,作为锂电池正极和负极材料的黏结剂,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涉新领域,威怡科技便制定和龙头企业合作的发展战略。“只有和龙头企业合作,开发行业前沿产品,才能让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走在前,掌握行业话语权。”徐斌介绍,威怡科技为宁德时代定制的、具有快速分散性能的羧甲基纤维素钠,将制作浆料时间缩短一半,提高了生产效率,切中宁德时代释放产能的发展时机,赢得了对方信任。

来到威怡科技实验室,第一印象是实验器材单一,基本上就是烧杯和搅拌器,但数量繁多,为了检测客户各类定制化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性能。今年,威怡科技预计保持10%的销售增长,全年将达到15亿元,其中新能源占比20%。

“推动产业深度转型需要大企业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也需要有耐心培育具有创新潜力的初创型企业,以保地方持续发展后劲。”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陈瑞洲说,产业园与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孵化器启迪之星合作,对接各类创新资源,全力导入技术、人才、成果、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今年5月,2024海外高层次人才海虞科创行举办。近20位海外博士齐聚海虞,进企业、聊科创、出点子,探索氟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共话科技合作新空间。截至目前,启迪之星(常熟)累计对接项目150余家,落地派行新能源、久嘉恒颐、坤梁新材料、卫擎科技等高科技企业22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4名,其中博士6名,硕士8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