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助力创新,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加速全链条发展 | 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 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转自:上海科技 2024-11-14 15:04:0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时间见证了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

提起上海长期支持并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几位接受调研的企业家分享了他们长期坚持创新研发投入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喜悦,也表达了对政策的高度认可和进一步期待。

2024年,上海在创新产品上持续发力,获批创新药械数量全国领先。今年本市已有6个国产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位居全国第2,已有10个第三类创新器械获批上市,位居全国第1。


多部门协调支持创新


是什么吸引了企业家选择在上海创业?


接受调研的企业家在回答中都提到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生态好”。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的是对人才、资金、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认可。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加强技术转化、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生态,上海一直在不断推出政策并积极进行落地尝试。


比如,谁在为合成生物学新技术买单?


合成生物学在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就是创新药。早期培育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多而分散,想要实现与后端庞大的产业连接挑战很大。


2023年9月,《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11月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揭牌。


“如何将技术应用到产业中,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平台其实是很大的挑战,但上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兼执行主任付小龙说。


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正在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企业和大型企业,同时发挥上海高水平开放的优势,与全球顶尖科研院所和大学机构建立联系,了解合成生物学生命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


从政策出台到落地机构响应,上海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企业而言,资金、人才和审批是关键要素。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上海出台了多项举措:如人才激励计划,各级管理部门提供百万级奖补,有效吸引人才;在资本投入方面,风险投资与国家科技攻关专项共同支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鼓励医院积极参与,将临床研究收入视为科研收入,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科研经费获取能力,提高了试验效率,伦理互认等措施推进了临床研究。


今年7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研发、临床、审评审批、应用推广、产业化落地、投融资、数据资源、国际化等关键环节,推出了 8 方面 37 条政策举措,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产业全链条创新。这份意见涉及了近20家政府部门,共同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有了全力统筹,企业家们对保持创新活力,加速向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迈进充满了信心。


提升企业发展加速度


加速流程,但绝不会放松标准和要求。药监部门加速审评,推动创新药械审批,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还有专门的器械审评中心,对创新产品给予优先考虑。这让那些做出创新项目的企业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创新产品审批的加速度。


诺生医疗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一家深耕于脉冲电场消融技术领域的国产创新型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早在2021年诺生医疗的全球首款前列腺癌复合陡脉冲治疗设备“诺生艾尔易.PCa”便已获批,2023年“诺生艾尔易.BPH”设备是诺生医疗在IRE脉冲电场消融领域第二款拿证的全球首创设备。


体验到流程加速的还有思路迪诊断创始人兼董事长熊磊。“我们都没有想到这么快,审批的全流程公开而且透明,国家药监局组织专家二月份开会,三月份通知我们进入了优先审评。”


熊磊提到,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和专业提问鼓励了企业将技术转化为成果的热情,促进了科学研究和产业实践的互相启发。在申请上市之初,国家药监局认为该产品属于“临床急需,且在我国尚无同品种产品获准注册的医疗器械”,给予了“优先审评”。今年1月,思路迪全球首款基于外泌体技术的卵巢癌体外诊断产品泌思优获批上市。


上海在探索政策创新方面敢为人先,让苦练创新内功的企业获得了发展加速度。


冲刺“最后一公里”


支持创新研发是全链条发展的前端,没有研发就没有生产,但是不进入医院落地为患者服务,就难以完成商业闭环,也就无法保障企业的后续经营,遑论持续的研发迭代。


能不能让上海医院尽量使用上海本土创新医疗器械?能不能让创新药尽快入院?


“我们的产品总共用了八年多的时间获批,非常感谢各上级相关单位,包括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医保局和上海市医学会。在他们的全力支持下,加速推进新技术准入,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申报,预计不久泌思优就有可能在上海率先获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之后,上海市生物医药‘新优药械’产品目录的支持政策会支持产品最快一个月内在本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应配尽配’,我们也非常期待。”熊磊说。


定价、招标、进医保,这些都是创新产品要最终服务患者之前需要闯过的关卡。熊磊认为,创新药械的使用要尊重医院的决定,但可以想办法为通过优先审批的创新药械缩短入院时间而努力。


多家企业表达了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渴求,期待能够推动医院定期招标已经进入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特别是对于医疗器械而言,使用场景更不可能脱离医院。


联影智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较为成熟的应用分阶段、分地域地纳入价格目录,有助于推动创新产品的广泛应用。这也需要医疗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医疗机构、患者代表等多方协作,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这些是商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海在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方面也在发力。在国家医保药品和 “新优药械” 产品更新发布1个月内,上海市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和医院特色,将相应创新药械以 “应配尽配” 原则配备使用。与此同时,政策也在加大创新产品医保支付力度,对相关诊疗项目实行医保预算单列支付、在 DRG/DIP 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病种分值改革中单独支付。


企业家期待上海加速度审评出的创新药械能够早日造福患者,这也是未来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加速全链条发展的终极目标。

编辑: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