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 文章详情

【新闻】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团队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转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2024-11-13 22:02:52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梁爱斌教授牵头,基于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立项的IIT项目开展了一项单臂I期研究,评估了C-CAR066治疗抗CD19 CAR-T治疗失败后R/R LB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成果“C-CAR066, a novel fully human anti-CD20 CAR-T therapy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after failure of anti-CD19 CAR-T therapy: A phase I clinical study”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李萍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梁爱斌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指导了本文的研究工作。

CD19 CAR-T是难治性或复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的重大突破,但CD19 CAR-T治疗后失败的患者仍存在巨大治疗挑战,整体预后较差,即使挽救治疗包括双抗、抗体药物偶联物、检查点抑制剂甚至CD19 CAR-T再输注。近年来靶向CD20或CD19/CD20的CAR-T疗法在治疗难治性/复发性B细胞淋巴瘤中显示出良好疗效,但很少有研究使用CD20 CAR-T治疗先前CD19 CAR-T治疗失败的R/R LBCL患者。

研究方法

该研究为首次人体单臂I期研究在同济医院开展。纳入经组织学证实为CD20阳性LBCL患者,且必须接受过抗CD19 CAR-T治疗。患者接受单次静脉输注C-CAR066,目标剂量为2.0x106或3.0x106CAR-T细胞/kg。主要终点为不良事件(AE)的发生率。

截至2023年10月10日,共20例患者单采,14例患者接受C-CAR066治疗,2.0x106和3.0x106/kg剂量组均为7例。患者中位年龄54.5岁,1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筛选时均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85.7%为III-IV期。半数为c-MYC/BCL-2双表达淋巴瘤,64.3%为难治性疾病。既往中位治疗5线,均接受过CD19 CAR-T;CD19 CAR-T中位缓解时间为1.9个月,CD19 CAR-T到C-CAR066的中位时间为5.5个月。50%的患者接受了桥接治疗。单采到输注的中位时间为23天。

结果:

所有14例患者均发生至少一起AE,最常见的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是血液毒性。12例(85.7%)患者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其中1例为4级事件(3.0x106/kg剂量组)。没有患者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

总缓解率为92.9%,完全缓解率为57.1%。中位随访时间为27.7个月(范围3.3-40.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9.4个月(95% Cl, 2.0至NA)和34.8个月(95% CI, 7.5至NA)。

总结

C-CARO66在先前抗CD19 CAR-T治疗失败的患者中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和有希望的疗效,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选择。

团队介绍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为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单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治疗分会全国副主委单位、中国抗癌学会肿瘤血液病分会全国副主委单位。本中心是CAR-T研究国内开展最早、CAR种类最多、积累最丰富的单位之一。CAR-T治疗的骨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目前累计超千例,最长持续缓解时间达8年以上。于2020年入选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协同创新集群(2020CXJQ02;项目名称:基于免疫表型的新型免疫制剂研发和肺癌精准化治疗策略研究);2022年“基于多学科合作的难治复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CAR-T治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课题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本中心专注CAR新靶点和新型CAR免疫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CAR-T相关研究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5项。本中心是《CAR-T治疗NHL毒副作用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和《CAR-T细胞治疗MDT全程管理专家共识》的主编单位。2022年牵头撰写的《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毒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表于Cancer Biol Med杂志。2023年本中心牵头制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团团体标准 4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lood、Signal Trans Target Ther、J Hematol Oncol、Lancet Hemtology、Cell Mol Immunol等国外权威杂志发表SCI文章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有16篇,其中1篇被评为2022年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

图文|血液内科、临床研究中心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