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王”580.5克、“蟹后”476.0克,且来自同一选送单位!11月12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八届蟹文化节暨2024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开赛,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送的河蟹从近130家单位选送的3000余只河蟹中脱颖而出,拿下“蟹王”“蟹后”双大奖。
“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被视为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今年已是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第13次联合举办。今年参赛的3000余只河蟹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山东、四川、贵州等地。相比去年642克的“蟹王”和521克的“蟹后”,今年的“蟹王”“蟹后”瘦身不少。
“这主要是因为夏季极端高温的影响。”据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介绍,今年,河蟹主产区由于受7-8月份长时间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以及9-10月份气温迟迟不降的制约,大闸蟹的最佳育肥温度延后,造成今年的大闸蟹性成熟比往年延迟了半个月左右。“晚熟”成为了今年大闸蟹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
由于受高温造成的晚熟、数量减少等影响,今年大闸蟹自上市以来,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平均价格比去年上涨约20%-30%,其中雄蟹四两以上、雌蟹3两以上的精品蟹价格上涨更为明显。
上海素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自20世纪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坚持种源和成蟹双轮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2010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后,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也已进入全国前列。在超过50天的高温日中,上海蟹凭借良种支撑,创新和优化养殖模式与技术,特别是相关基地应用复合型水草种植技术,成功抵御极端持续高温影响,取得良好成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高级工程师王春认为,今年全国河蟹产量普遍下降,正是行业洗牌和重构的开始。选择良种、优化技术支撑,将极端气候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未来将成为更多河蟹养殖户的选择。
当前,全国河蟹产业已进入养大蟹阶段,从以前的追求产量时代进入追求品质时期,从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提升型,全国各地对大闸蟹的品质越来越重视。尽管今年大闸蟹的成熟和上市较晚,但通过强化育肥和气温下降的加持,高品质的大闸蟹已开始批量化走上市场,大闸蟹进入膏满肉甜时,真可谓“好蟹不怕晚”,正是“品蟹黄金期”,食客可速速行动,大快朵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