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这款“背包里的康复师” ,如何让康复就像“做游戏”?| 科技有温度

转自:上海科技 2024-11-13 14:53:20

中风之后的上肢康复,怎么做?在过去,患者需要前往专业的医院、康复机构,寻求康复医生的帮助,可及性与经济负担程度都较大。


现在,一款仅重7千克的小型机器人在上海的部分社区悄然流行,只要有一张桌子,就可以随时随地以游戏的方式做上肢康复:小猫钓鱼、消消乐……


“我们想让康复变成一杯咖啡的价格就能触及的事。”智康机器人创始人徐培麒向记者这样谈到自己的梦想,“让康复打通社区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银发科技的创业团队,在创业的过程中,智康机器人得到了来自上海市与普陀区科委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在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进行孵化与前期研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当前,智康机器人团队已从研究院“毕业”,正式入驻普陀区“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并申请普陀区科委的相关孵化项目。





可以放进背包里的

专业上肢康复师


“康复有黄金期,在早期的6个月,效果最为显著,如果患者能够在这6个月内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其效果也会比后续训练效果好很多。”徐培麒介绍到。

但康复师数量短缺等客观挑战,让患者的康复可及性成为了一个难题。“患者他能够去进行康复训练的机会也是相对有限的。所以很多人在中风以后,他根本就没有经过任何的康复训练。”这一现实困境让康复智能化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但当下的大部分康复机器人却都是一个“大块头”,重达上百斤,往往还是只能存放于医院或专业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提供服务。

有没有什么轻巧,又不影响功能效果的智能化路径?

“我以前一直在做工业上的机器人。”在创业之前,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高级控制与系统工程专业的徐培麒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开发过爬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的软件算法开发等。

在来自工业界的“它山之石”里,徐培麒找到了解决方案——可移动的桌面机器人。

“从康复的机制来说,其实都是使用机器人牵引,来带动患者的手臂进行活动,从而促进神经通路的重塑和血液循环。”徐培麒解释道,既然如此,小巧、轻便的移动机器人,其实是能够支撑上肢康复所需要的功能的。“这个技术方案在康复领域是全新的,但是我们过去研发中实际上已有很多经验。”

但有了创新的想法,并不意味着就能成功,尤其还是跨领域的创新。“最早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不认识任何一个康复医生。”徐培麒说道,“我们一开始把这件事想得很简单,所以也遇到了很多挫败,很多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康复训练应该有怎样的机理机制、如何让中枢神经也参与到康复中去……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挑战,光有好的机器人经验并不足够支撑一款好的康复机器人的研发。为了弥补在康复领域的不足,除了自身拓展学习外,团队还邀请了来自华山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康复医生,参与到机器人的设计中去。



化枯燥程序为益智游戏

变被动为主动


与传统的康复师主导的康复训练不同,让患者面对一个铁家伙,如何还能“激”出主动性?

康复训练往往令患者感到痛苦与枯燥:仅仅是上肢训练中的肘关节屈伸这一个动作,可能就要训练上百次,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康复的激励机制做得好,其实训练过程是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徐培麒介绍到,在康复的激励机制设计中,团队邀请了来自华山医院康复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相关康复专家参与设计和指导。

以团队研发的钓鱼游戏为例,不仅仅是进行平面点位的移动,而是真正模拟钓鱼的过程——控制挥杆、钓到后进行拉杆、再把鱼放到桶里,涉及肩关节、肘关节外展等训练动作,而在场景中,还会有很多随机突发事件,让训练不再“一板一眼”。

“游戏辅助康复,并非我们首创。”徐培麒坦诚说道,“但过去的游戏设计往往非常简单,只是一些素材的呈现,而我们想做到让游戏激励、引导患者主动参与。”

如果说趣味性是引导患者开始康复、坚持康复的方法,那么专业性则更是康复机器人的灵魂。对于患者来说,很多时候一开始是完全无法运动的,必须由机器人做牵引,而随着康复的逐渐深入,患者渐渐能自己用上力,算法变会根据力量强度,适时调整机器人的牵引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脑中想实现游戏里的某个目标的想法,也会促进中枢神经的反馈,从而建立起新的神经通路。

“我们的机器人已进入了不少社区,常常能听到很多老人的反馈。”徐培麒说道,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89岁的老人,已经中风三次,在最近一次中风之后,尝试了智康机器人,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已经能自己用筷子吃饭了,“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

目前,智康机器人已开发有近10个训练场景,其中居家康复训练场景于今年11月入选《2024年度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所有训练场景的软件设计均为团队独立开发,这对于一个初创团队来说,并不容易。在与老人相处中,徐培麒还常常会接收到反馈:“下次想玩什么游戏,希望能够更多训练哪里……这些反馈都会在后续机型上得到体现。”




从工业到民生

“想做更多更有社会价值的事业”


决心从事康复,与徐培麒自己家人的经历有关。徐培麒的外公因中风后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现在处于半失能状态,如今只能通过一只左手与外界进行沟通,也没有自理能力,“看到这样的患者老年生活状态,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

“比起提高工业效率,我觉得让老年人的生活有更好的质量,是能直接体会到的、更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从过去积累的技术出发,想做一些更有社会价值的事情。”


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正式出台,旨在以推动“科技”与“养老”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以加快新兴技术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为路径,促进养老科技产品开发和迭代升级,深化场景挖掘和示范应用,优化创新和产业生态,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高水平、多层次、个性化养老需求提供科技支撑。


“看到这个政策出台,作为从事相关领域的创业者,我感到非常振奋。”徐培麒说道,“行动方案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去做,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做。”包括加强康复机器人的研发与示范应用,鼓励康复机器人走进基层社区等行动方案中提到的方向,目前也都是智康机器人的努力方向,正积极申报相关场景应用项目。

面向未来,徐培麒希望自己能够在康复机器人的研发里行稳致远。“我们期待智能康复能够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生命更有质量。”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拍摄:季俊辉 制作:Gina.Z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