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不经意间受到一些擦伤或划伤,出现小伤口,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在海鲜正肥的金秋,无论是处理海鲜,还是食用海鲜时,都要格外小心,避免伤口感染。因为一旦感染,可能会面临截肢甚至是死亡的严重风险。
因为一条鱼,女子险些丧命的真实案例
2024年7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接诊了一位女士,该女士因在家清洗石斑鱼时被鱼鳍刺伤,紧接着右手很快出现疼痛、肿胀,右手的活动和感觉也发生了一定障碍。患者来院就诊时距离受伤已过去近40小时,病情进展迅速,此时患者右上肢已发生严重的肿胀和组织溃烂,全身情况也不佳,高热39.1℃,伴有心率加快和血压降低。急诊考虑患者已经发生了感染性休克,遂立即收入重症监护室并下达病危通知书,予以补液、抗感染、连续血液净化,创伤骨科立即行上肢切开引流,加强创面换药并予酒精湿敷。随着后续治疗患者情况逐渐平稳后,创伤骨科对其在全麻下行彻底切开清创,后续于患者腿部取皮片植于溃烂清除的裸露创面,经历近一个半月的多学科接力奋战,终于保全了患者的生命及患肢。
引起相关感染的主要罪魁祸首是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处理海鲜导致的创伤弧菌感染并不是个例,网上相关的案例并不罕见。
创伤弧菌也叫海洋弧菌,有鞭毛,无芽孢,需氧和厌氧均能生长,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并列为人类感染疾病的三大弧菌,1964 年首先由美国 CDC 分离获得。虽然创伤弧菌感染在人群整体发生概率较低,但一旦感染,病死率极高,病情凶险。创伤弧菌嗜盐,温暖的海水是其繁殖的温床。它常年漂浮在海水中或附着在海鱼、海虾、牡蛎、螃蟹等海洋生物上,因此感染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生吃携带创伤弧菌的海产品,或肢体破损创口接触带菌海水,或被带菌的海产品刺伤等途径,都容易被感染。如果伤口暴露在含有这种细菌的海水中,创伤弧菌会在伤口上繁殖,可能引发溃烂,甚至导致组织坏死。上海居民因食用海鲜较多,所以也时常有关于感染创伤弧菌的案例。当通过消化道感染了创伤弧菌后,比较常见的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病原体可经肠道进入血液,发展为脓毒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通过伤口或刺伤感染时,往往会在伤口局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红肿,甚至出现大量疱疹。进一步发展,肢体的肿胀会很快变得非常明显,由红黑色的肿胀,变成紫黑色,并迅速向邻近肢体蔓延,严重时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是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此外,两种感染途径都可能会出现高热、畏寒和寒颤这类全身感染的表现,有些人感染后很快出现休克症状,即意识不清、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以及血压降低。感染创伤弧菌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非常高,有时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甚至往往需要进行截肢。创伤弧菌感染的病情发展按小时计算,其感染后平均潜伏期为24小时,每耽误一小时,患者的肢体肿胀及组织坏死,都会出现明显的进展。患者感染40h后肢体严重肿胀溃烂
感染48小时内,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如果超过72小时,在没有采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死亡率接近100%。在处理鱼虾和海鲜时,应注意其尖锐锋利的外壳,最好在接触时戴上较厚的橡胶手套;当体表皮肤发生破损,出现新鲜的伤口时,应避免接触海水和海鲜。
大家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应避免生食海鲜;对于爱吃海鲜的人群,应选择来源渠道规范的海产品,食用时应做到高温做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感染后如何应对?
在处理海产品时若不幸被刺伤,当伤口较为表浅时,应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持续地清洗伤口,并用力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并及时使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果伤口较深,无法自己进行彻底清理时,考虑感染风险较高,应前往医院进行及时彻底的清创消毒。如果在接触海鲜后出现发热、低血压或肢体肿痛等现象,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其他可能引起截肢甚至丧命的小伤口--------
本文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郑龙坡主任团队供稿。专家简介:郑龙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北区)主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行政副主任兼创伤骨科主任,骨科智能化微创诊疗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复杂骨盆髋臼及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与智能化,骨科生物材料,关节成形术等。
本文作者:陈一行,同济大学医学院在读博士生
本文策划&编辑:小小蒲公英
本文封面图设计:91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版权图库(或版权方),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