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过后,气温逐渐下降,颈椎、腰椎、关节疼痛,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季节性疾病可能会随之复发或加重。如何安全过冬,减少疾病的发生?记者采访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麻志恒,其从中医养生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健康指导。赶紧去看看。 麻志恒介绍,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冬天多寒,因此中医预防的主要是寒邪。中医的寒邪分为外寒和内寒,外寒主要指因气候变化等导致的寒气入体,阳气受损收敛,气血不畅,痰液阻塞,容易诱发关节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对此,中医讲寒者热之,建议市民可以采取保暖、助暖、求暖的方式进行保健治疗。保暖,需尽量减少长时间外出,穿戴暖和的衣服;助暖,可以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或采用艾叶、干姜等进行艾灸、泡脚,适当增加一些体育运动;求暖,可服用温阳的中药汤剂或进行穴位贴敷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脾阳虚、肾阳虚、心阳虚等因内寒造成的阳虚体质,麻志恒建议通过服用膏方进补。“中医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收藏的季节,也是进补的最佳季节。膏方是综合调理之药,并非各种补药的简单堆砌。”麻志恒表示,膏方的开具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进行平衡调理治疗,调和阴阳,药物有补有泻。事实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可服用膏方,比如,对于湿热痰瘀患者来说,膏方主要起到清热化湿、祛痰活血的作用。 除了冬季保暖、助暖、取暖,膏方进补外,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还将推出“冬病冬治”门诊。麻志恒介绍,三九天是人体阳气极度衰弱的时期,这个时候如果借助外力补充一些阳气,能达到很好的抗病御寒效果。尤其是哮喘、老慢支、鼻炎、关节炎等患者,通过艾灸、中药熏洗、穴位敷贴等方式,可起到补充阳气的作用。 记者:石思嫣 编辑: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