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全面实施《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和《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行动(2024-2027年)》的部署,“三师联创”团队共同绘制“沪派江南”美丽画卷。自2024年8月起陆续组织开展【沪派江南】乡土行纪系列行动,邀请广大市民公众共同参与特色村落风貌的乡土发掘和体验,全域立体感受沪派江南乡村“六域、八脉、十二意向”中“田水路林村、风土历人文、花鸟虫鱼兽”的多元价值。 江海单元是十五个试点中唯一横跨三条古冈身线的单元,道道冈身如年轮镌刻着海退陆进的地理演变,冈身侧水流汇聚成川。10月29日,以“寻找冈身线”为主题走近奉贤南桥江海风貌单元,本次“乡土行纪”邀请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黄翔、金山博物馆馆长余思彦、奉贤博物馆馆长张雪松带领大家溯源古冈身文化,解读上海成陆的历史演变,找寻千年冈身留下的属于沪派江南的独特大地肌理和盎然生机。
冈身,是上海地区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见证,曾横亘于陆地和海洋之间,将这片土地分为山的这边和海的那边。 冈身,是古海岸线的遗迹,也是上海重要的地理界线和历史地标,见证上海6000多年的成陆史。随着长江出海口南部上下沙嘴合拢形成古海岸线,海潮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和贝壳冲上海滩,在日复一日的冲刷下堆积成冈,古人称之为“冈身”。《绍熙云间志》中说 “古冈身南长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揭示了冈身的成因和构成。 冈身线的空间位置与组成 来源:根据黄翔《山的那边和海的这边:从冈身看上海古文化》改绘 千年的潮涨潮落,海岸线在循环往复的停驻推进过程中形成一道道冈身,如年轮般镌刻着海退陆进的历史。冈身北起常熟、经太仓、上海嘉定、闵行、奉贤,南至金山漕泾,由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构成。据《上海县竹枝词》所载,“古冈三处有身横,紫竹沙冈各异名”。江海单元横跨于词中所提到的沙冈、竹冈、横泾冈三冈之上,三冈“其地高阜”,冈身之侧自然汇流成河。关于冈塘的描述可见于各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松江府青浦县冈塘“南绝黄浦,至捍海塘”,《蒲溪小志》中描述横沥塘(横泾塘)“北接吴淞江,南连黄浦江”,可见冈塘自古便通江达海。虽然如今冈阜相连的景象不再,冈身一侧的港塘依然川流不息,滋养哺育着这片土地。 北宋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慨叹 “尝闻滨海之地,冈阜相属,俗谓之冈身。此天所以限沧溟而全吴人也”,道出了冈身对上海古文化的重要意义。冈身的捍卫使冈身以西地区成为上海的文明之源,这里免受海潮的侵扰,先民们避水择高,在查山、福泉山、崧泽等高墩或低丘之上聚居生活,发展为马家浜文化,成为上海地区的文明源点。 冈身的存在为打破“上海无古可考”提供了地质学可能,冈身也成为上海早期文明的东缘线。目前共发现崧泽、良渚以及马桥文化等古文化遗址43处,均位于冈身线以西和冈身线之上。最新研究发现,上海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之间平均相聚8-10公里,先民在这一范围内既能获取充足的资源也可以保持部落间密切的往来沟通,是他们的“生活圈”半径。考古发现为冈身的形成年代也提供了新的线索,据专家介绍,一般认为形成于距今4200年-4000年的竹冈年代区间有了新证据,初步估计应形成于距今5300—4500年。 不同文化时期遗址分布 来源:根据黄翔《山的那边和海的这边:从冈身看上海古文化》改绘 1994年,发现冈身线上的江海古文化遗址,位于现南桥江海村亭大公路两侧,发现墓葬、陶窑等遗迹,出土石斧、石凿、玉针状饰等一批珍贵文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遗存。 崧泽、良渚等文明在这片土地熠熠生辉,成为江南文化的源头。史前遗迹为我们再现了古人农耕渔猎、豢养家畜、打磨石器、制作玉器的田园牧歌式的江南生活图景,成为此后千年饭稻羹鱼的农耕基因。 在科氏力作用下微微弧形的冈身充满了神奇的力量,象一支有魔力的画笔,勾勒描绘了此后几千年上海地区的空间肌理,奠定了沪派江南的文化基因。 冈身两侧近1-2米的高差,成就了两侧截然不同的地貌分区,古人称之为“高乡”和“低乡”。冈身以西称为“低乡”,土地低洼,水网密布;冈身以东称为“高乡”,地势较高,河道浅狭。先民们在冈身两侧因势利导,治水营田,展示着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在冈身以西筑堤成圩、围垦成田,形成塘浦圩田;在冈身以东借势堰水,汇流成河,凿东西横塘,引水分流,编织成横塘纵浦的灌溉水网;在沿海滩涂开漕引海,修筑灶港,串联成“横连灶港、纵连盐塘”的水网基底。在“低乡”种植水稻,在“高乡”种植棉花、在滨海滩涂煮海煎盐,冈身两侧的人们在千百年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谱写着沧海变桑田的大地之歌,孕育了“六域八脉十二意向”多姿多彩的乡村底色,描摹着“沪派江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场景和美丽画卷。
塘浦圩田肌理(来源:清康熙《松江府志》);
灶港盐田肌理(来源:清雍正《分建南汇县志》)
奉贤江海单元的空间肌理是由南北向冈身港塘干流水系主导的“川流”意象:三冈水长,川流生长,田林扁长,村庄成行。
奉贤江海单元的沪派江南空间场景:梦泽冈身,贤集江海
本辑“寻找冈身线”乡村行纪,共有近50名市民公众共同参与,一起溯源古冈身历史,探寻“冈身水长、川流生长”的肌理演变,感受“林田扁长,村居成行”的田园景象。
“寻找冈身线”之旅从江海村古文化遗址展示馆出发,一行人穿过水杉林,驶过南沙港、南竹港。河塘两侧田野广袤,屋舍俨然,水流淙淙,两岸绿树在风中摇曳,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野趣。漫步于南横泾旁的小径,一侧是金黄的稻田,田边村居成行,大家一边漫步,一边捡拾散落于泥土中的历史瓦片,趣味横生。
南沙港沿线
南竹港沿线
南横泾沿线(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捡拾散落于泥土中历史的瓦片
结束冈身漫步,团队来到奉贤区博物馆,参观奉贤博物馆“冈身薪火”主题展览。
参观奉贤博物馆“冈身薪火”主题展览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黄翔作《山的那边与海的这边——从冈身看上海古文化》主题讲座。他首先阐释了冈身的构成、形成原因,指出冈身是上海重要的地理界线、历史地标,具有自然与历史的双重属性。随后黄老师以“山的那边”和“海的这边”形象的比喻了上海的山体遗址和冈身遗址,并对上海古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讲解。最后,黄翔呼吁要保护好冈身、深化冈身研究,守护上海历史文明的坐标点。
主题讲座现场
对话交流环节,金山博物馆馆长余思彦、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从考古、历史地理等视角交流了冈身对上海古文化的见证和意义。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乡村处处长顾守柏、奉贤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伟红、奉贤区南桥镇副镇长吴光辉从规划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阐释了解冈身历史对上海乡村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沪派江南”工作找到上海的文化之根,传承历史文脉,链接历史和未来。
“寻找冈身线”对话环节
冈身并不遥远与神秘,她是可被触摸的贝壳陶砾,也是能被看见的川流泾浜,更是能被体验的沪派江南生活。
冈身,是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情感连接,在6000多年的亘古时空里,在江水与潮水的彼退我长间,演绎着江南温婉与江海激荡,是“沪派江南”的空间之脊与文明之脉!
(沪派江南奉贤江海单元“三师联创”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撰文:徐玮蓬,袁海琴,马晨吴炜)
1、第一辑:珠链水乡·灵动生境
2、第二辑:新元荷影·画境水乡
3、第三辑:羽扇桃源·艺绘桃园
4、第四辑:富圩鸟集·文化图鉴
5、第五辑:诗画云间·峰泖艺境
6、第六辑:悠悠盐铁,葛隆怀古
7、第七辑:圩田文化·鱼米江南
8、第八辑:水韵流芳,探秘禾谷
9、第九辑:友好富圩·东滩观鸟
10、第十辑:曲水竹涛·绿泾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