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市级层面的先导产业,所要面对的难题并不小——如何打破常规,迎接新探索,收获新经验,创造新价值?
全文共3579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文字 | 贾佳 赵一苇
编辑 | 王秋子
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前夕,位于嘉定马陆镇的上海械谷产业园正式开园。当天,“上海械谷产医融合创新产业基地”授牌仪式引人注目。
此前一年,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大会上,上海市政府将首批试点“上海市产医融合创新基地”的两个牌匾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彼时,嘉定马陆镇“械谷”快速接过了与瑞金医院协同创新拓路“产医融合”新赛道的任务。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械谷”距离嘉定马陆镇的瑞金医院北院不足一公里,可地域优势仅是其融入发展的“敲门砖”。马陆镇认准了上海大力推进产医深度融合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双重机遇,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因“植入”其中,期待镇域社会经济乘势发展。
当一个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市级层面的先导产业,所要面对的难题并不小——如何打破常规,迎接新探索,收获新经验,创造新价值?“械谷”的案例呈现出国际化大都市镇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质生长”的路径。
集体经济“发力”产医融合
2021年2月发布的《嘉定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到,嘉定区委、区政府早已将重点产业发展目标瞄准了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作为该区三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之一进行打造。而地处嘉定新城核心板块的马陆镇,乘产业发展之机,主动谋划。这就容易理解,为何瑞金医院与马陆镇“一拍即合”,以两年半时间建设完成了占地6万平方米产业园区,“产医融合创新产业基地”落地,并同步迎来了20余家国内新锐生物医药企业入驻。
如今,开园一年有余,瑞金医院创新中心工作室、医用机器人研究所、医学芯片研究所、伤骨科研究所、老年医学中心以及“瑞金-微创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暨联合实验室”、“瑞金-术锐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暨联合实验室”等7个研究所和联合实验室先后在“械谷”落地,速度快,效率高。
这些研究所、实验室和企业在械谷聚合,是瑞金医院对以创新医疗器械方向为主导,着手“产、学、研、医”一体化布局,打造从研发、临床,到制造、应用全产业链支撑体系的考量。
一个着眼于高能级生物医药器械的产业生态链雏形正在显现。“就马陆镇而言,不论是支撑上海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嘉定区‘一轴一镇、两谷两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还是围绕瑞金医院国家医学中心推进产医融合联手协作,都责无旁贷抢抓这个机遇。”上海马陆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建元说。
马陆镇决定深潜生物医药产业的雄心,先一步体现在镇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械谷”建设的体系架构上。6万平方米的械谷产业园是由上海马陆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马陆镇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成立的上海畅业投资置业有限公司,以及嘉定区国资委所辖公司共同投资7亿元建设完成。
“依靠物业经济实现保底收益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专业化运营。”戴建元说,园区由上海嘉定新城科创发展有限公司独资成立的械谷(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独立运营,而上海嘉定新城科创发展有限公司是上海马陆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科创项目招商运营的全资子公司。
“在城市物业经济普遍下行压力下,械谷仍能以高出周边的租金单价胜出,目前,出租率已超50%。” 械谷(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晓靖说,“械谷作为运营方,会按时支付园区租金,这就保障了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收益,而自己则通过品牌影响来提高租金,努力赚取运营利润。”
到“创新场景”营造中来
医疗器械领域的产医融合创新,不仅需要资源的融通,也需要在产医融合精准需求之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在医学、工程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跨界。这个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医生、工程师、技术员、企业家、服务方等诸多角色的联合与协同,缺一不可。
在瑞金医院牵线下,术锐(上海)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批入驻械谷。术锐是国内目前在手术机器人智造领域的领军企业。2023年6月,其自主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上市批准,成为国内首台,全球第二款在售的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填补了相关技术空白。
术锐将械谷作为开拓国内市场和着手研发的第二总部,而械谷将术锐作为园区引驻的企业标杆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说,医疗技术要涌现“从0到1”的创新,应该发生在医院和医生中,要实现“从1到100”的规模化,应该发生在创新主体和创新企业中。
以创新企业破题产业链,是第一步。葛晓靖说,事实上,是要致力于解决医学细分领域存在的大量“未被满足的需要”,让医生的感知和经验成为产业创新的源头,“‘械谷’近在咫尺,增强了应用场景中的实践黏性。”
但作为“店小二”,械谷能做什么,又能做好什么?
“首先,专业性是一大挑战。”葛晓靖说,马陆镇集体经济组织认识到,这种合作早已告别了以租赁为主的“瓦片经济”模式,而是努力参与到创新空间和场景的营造转化中来。
“园区成立后,很多创业者慕名而来,带着跨界资源主动寻求与医生的合作,我们也希望看到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有机会把想法和经验转化出来,但医生不可能亲自去办企业,做运营。这里要有通道,也要有边界。”
创新机制的探路者
事实上,促成产医深度融合的背后,是对有效体制机制创新的渴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需要有对创新体制机制的探路。
械谷将其核心优势定位为,通过平台和机制创新实现“产、医、学、研、检、证”一体的精细化服务;打造完善四大功能平台,即瑞金创新中心、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长三角分部(械谷高端医疗装备验证评价中心)、上海市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站、上海嘉定区生物医药“共享实验室平台”。
制度环境的要素聚合,成为企业落地在此的一大吸引力。
械谷运营以来,设立了3个新科室。除了常规的物业管理科之外,还设有产业发展科、政策法规科和品牌推广科。葛晓靖说,瑞金创新中心科技处工作人员到械谷“上班”,与产业发展科人员共事,共同负责项目和资源对接;政策法规科正在开发从知识产权保护、股权分配、投融资到组建团队等全流程的服务,着手为有创业需求和意愿的医生提供精细化服务;品牌推广科面对不断增量的资源对接事务,策划筹办创新前沿论坛,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
随着运营招商推进,园区意识到产医融合运营人才的重要性。葛晓靖说,园区开始注重人才自主培养,比如,借政府之力拓展培训资源,组织到相关主管部门挂职锻炼,“要提高项目的转化率和成功率并不容易,但这是园区精准化服务所看重的。”
这是运营架构。在嘉定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械谷规划面积为3330亩,由“一核一岛”组成。“一核”,是以瑞金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和械谷产业园为核心,建立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企业孵化器平台;“一岛”向外辐射,涵盖商务总部园区、标准化制造区、定向制造区等,打造围绕创新医疗器械总部基地的产业集聚群。
马陆镇分管副镇长丁烨强调了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的重要性。他说,在新一轮的土地规划中,马陆镇政府仍将优先考虑把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进来;在运营上,则以械谷(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贯穿到底。
以“长期主义”促新质生产力转化
虽然各方都期待科技创新企业早日在园区“聚沙成塔”,但马陆镇相关负责人几乎一致提到了“长期主义”理念对产业运营的重要性。葛晓靖说,加入产医融合,是一个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过程;培育创新医疗器械的“生态链”和“生态圈”,需要更多时间。
对上海而言,械谷的诞生,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开始;秉持“长期主义”,让农村集体经济基因的园区显现出了在市场化竞争中的优势。
马陆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事关产医融合顶层设计,每向前走一步,需要政府和医院双方的同步支持,作为有区镇两级政府背书的运营者,天然提升了彼此的信任感。
“长期主义”理念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马陆镇党委、政府力推械谷(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独立运营,表明“不急于短期内求市场回报”的决心,重点在于让产医融合生态链扎下根来,让生态圈成长起来。
回顾看来,马陆镇集体经济组织是以“1+X”运营模式来迎接长效可持续发展,为产业和市场竞争中壮大打开新的空间。“1”是指马陆镇并没有放弃“物业经济”稳步增收,“X”是在产医融合道路上的创新开拓。
兼顾稳定的基础上,为风险市场开辟新路。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王常伟分析称:“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思考,面对面向未来的新赛道、新产业,镇村集体经济能做什么,该如何突破?要在追求收益稳定和参与市场之间找到更优解,一要顺势而为,二要练好‘内功’。要让所有集体企业参与创新,这并不现实;但一定是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下敢于向前冲。包括勇于提升应对不断变化的资本市场的竞争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专业化技能的职业经理人等;而这些,也将反过来使传统的物业经济稳定性得到强化,实现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