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设计教育与研究领域
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
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探索美的世界
产教融合 美育实践
他致力让“新海派文化”走向世界
他就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程雪松教授
程雪松
博士,教授,博导,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城镇环境更新设计和艺术建城问题研究。主持教学成果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二等奖(2018、2022),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等。担任2019米兰三年展中国国家馆“进退之间的设计”展区执行策展与艺术设计,WDCC2022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新海派”策展人,策划发起乡村艺术品牌“摩登田野:新海派乡村艺术节”。
“艺术”是程雪松老师多年来的执着追求,也是他与上大结缘的纽带。“与上大的初见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大二那年,程雪松跟随美术老师参加了一项上海市大学生的绘画展览,在送参赛作业的过程中,他第一次踏入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大门。“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地方像一个世外桃源,很安静。到处都是小小的展厅和画廊,以及充满艺术气息的学子,我就觉得这个地方特别好。”一颗种子就这样在他的心中扎根、发芽。
2004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成长于教师家庭的程雪松,在家人的影响和熏陶下,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上海大学的大门,正式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迄今已经有整整20年了。
“与学生沟通交流是幸福感的源泉”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追求“美”的脚步。“美”可以愉悦身心、彰显活力、健全人格、涵养情怀;向美而行、以美育人,是“美育”承载着的重要使命。
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程雪松老师也深知培养学生美育素养的重要性。2023年,程雪松作为主要授课教师之一的上海大学本科生思政通识课《美育中国》开讲,将美育素养的提升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为研究生开设的核心课程《国家形象设计理论与实践》,以程雪松老师及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参与的“世博会中国馆”项目为中心,梳理世博会的发展脉络,探讨国家形象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打开美育之旅的大门,坚定其文化自信。
除了日常课程教学、指导本专业硕博士学生外,程雪松老师也担任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副院长一职。完成繁忙行政工作的同时,程雪松仍然希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与学生培养中。“副院长是我的社会角色之一,所以行政工作我必须要认真做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但我觉得我的本职工作还是一名教师,我会保持和学生之间的密切接触。”程雪松说道。
除了培养出27名硕博士学生之外,程雪松老师也先后担任了10名本科生的全程导师。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上海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制度之一,强调导师要从本科新生入学之日起全程参与、全程陪伴、全方位指导,陪伴学生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平衡行政工作和教育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一直坚持不能离开一线教学,因为一旦离开讲台,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疏远,也很难理解一线教师面对的问题和困难。”
“老师的投入是100%还是50%,学生心里会有一杆秤。”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宝山校区和延长校区均有课程分布,程雪松的日常办公地点在宝山校区,而他的学生则在延长校区住宿、上课。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保持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程老师每周三晚上会来到延长校区开组会,同时倾听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烦恼。每周一次的见面沟通频率,是繁忙的教务行政工作中保持本职初心的方法;每次听到学生的倾诉和分享,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也总能让程雪松获得切实的幸福感。
“给学生打开艺术人生的第一个舞台”
时代的转型和业态的重构,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程雪松认为,“身在高校的教师仍旧要保持对行业的敏感程度,不能局限于课堂,要把行业最前沿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之外,程雪松积极对接业界和学界,为学生走上社会“搭桥牵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2023年起,在学院的关心支持和程雪松老师的不懈努力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相关企业合作,将美术学院的优秀毕业作品以“展览+拍卖”的方式接受社会的检验,让毕业作品拍卖活动成为美院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展示平台,拓展了艺术生的就业渠道,也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我们去年的作品很受欢迎,18件作品都被藏家收购,而且供不应求。艺术家最终要靠作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拍卖会让毕业生在艺术市场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是他们走进社会、开启艺术人生的一次彩排。”今年,更多美术学院毕业生的优秀作品在衡山路8号展览、拍卖,得到了上海市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
近年来,程雪松陆续出版发表了《城市空间与环境设计演进》《艺术为城市策展: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展示理念和策略》等专著和期刊论文。“我不属于纯理论型的研究者,我写的文章和实践联系得比较紧密,很多都是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我们这个学科总归是以理论为基础,然后通过实践作用于社会的。”
在对学生的指导、教育和陪伴中,程雪松特别强调学生艺术与设计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带领学生参加产教融合项目,便是锻炼他们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更多的是给同学们学术上的指导,但实际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则能让学生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人,需要同时关注客户、使用者、运营方的想法和需求,这样的经历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课堂中没有的知识。”
“让新海派文化从长三角辐射到世界去”
海派文化沉淀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描摹着这座城市的肌理,又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推陈出新。“我们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高举的旗帜就是新海派,新海派的重点在‘新’,是走向世界、包容创新的文化。”程雪松认为,提出新海派的原因在于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用创新的文化艺术回应社会的课题,描摹时代的画卷。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连续两年于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开展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举办艺术展览,分别为“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和“摩登田野:2023新海派乡村艺术节暨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年度展”,程雪松正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摩登田野”项目将美育活动融入学校、乡村和社会,与“新海派文化”结合,编织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新肌理。2023年,在上海市学校美育案例征集活动中,该项目荣获特等奖,并获得上海市学校美育实践魅力活动提名奖、上海设计100+入围作品,还曾获得文旅部数据中心“艺术+旅游”融合提名案例,以及2023中国乡村美育十佳案例等,光明日报、青年报、澎湃新闻等数十家社会媒体对该项目进行了报道,累计产生30万+浏览量。
“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策源地,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应当不局限于中国,更要向世界传播开去,书写新的故事,确立新的风格。”程雪松说,“而这也是我们作为上大人所肩负的责任。”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上海美术学院
采写:张雨歆
编辑:邵逸飞
责编:周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