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礼尚往来、围魏救赵、投笔从戎……悠久的华夏历史酝酿了成千上万则成语典故,它们是汉语言的精华、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古人智慧的结晶。近日,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由知名历史学家、资深出版家郭志坤、陈雪良先生合著的《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全十册),以近千条成语为线索,以讲述成语故事的方式,串联起从远古五帝至清末的万年中华史,展现五彩斑斓的中华文明画卷。今日推送本书作者自序,讲述这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是如何写成的。
文︱郭志坤 陈雪良
把中国的成语典故串联起来,撰成一部中国通史的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本书作者之一、时任文汇出版社总编辑的郭志坤策划了一部《世界成语典故辞典》(文汇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我们从中获得一种启迪,深感中国成语典故丰富多彩,若把中国成语串起来就是一部通俗生动的中国历史,可迟迟没有落笔。一则是因为时间紧, 我们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二则是因为我们也先后忙于《中华一万年》、“提问诸子”丛书以及“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编纂工作。虽然课题搁了下来,可在上述著述编辑进程中不时冒出鲜活的成语典故,并纳入著述,如《中华一万年》涉及两百余则中国成语,“提问诸子” 丛书也有一百余则成语。经长时间的酝酿与积累,我们更加意识到,中国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历史的缩影、文明的积淀、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把一则则成语典故缀连起来,就是一部丰富翔实而充满着现场感的中国通史。
于是,退休之后,我们将构思多年的《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三册本)编撰出来,很快就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较好的反响,媒体纷纷作了报道。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举行了出版座谈会,与会者对此书予以褒奖,认为首创中国通史“成语体”,即以成语为切入口,将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密切相关的成语缀连在一起,叙其历史原貌,述其历史过程,深人浅出、生动有趣,并美言这是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之创新。会上专家学者赞赏有加的评论以及后来媒体的众多报道,给予我们极大的慰勉。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的出版,获得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出版当年被列入中宣部2019年“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这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盛名之下,我们在重读之后,觉得离褒奖实际还有差距。众多好友提出了不少意见,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传承了中华文明,其中文献记载以及口口相传的中国成语起了作用,建议尽量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尤其在网络音频专家的启发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改写,使文稿更加通俗化、口语化,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宣传,帮助更多读者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由是,我们重读“二十四史”,对本纪、世家、列传等以及相关文人笔记、历史小品等,进行了一番钩沉探奥。按照一些权威学者的界定:“成语是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本书所讲述的成语,不仅涵盖了习惯意义上所说的成语、典故、掌故、谚语和俗话等,还泛指从历史中留存下来的、民众在社会生活中长期习用的“固定词组”。为了便于读者查阅及贯通历史,本书在每则成语典故前,以类似“旁白”的形式,紧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明扼要地叙说了成语典故出现的背景,以增强历史现场感。同时出于对成语典故产生的深刻背景和含义的理解,书中还进行适量中外对比,以全球的视角来评述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成语典故尽管是三言两语,但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相当丰富。我们脑际一直回荡着这样一种心愿:让口口相传以及文献记载下来的中国成语,精准地描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通史。这部《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十册本)成稿后,我们自认为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本书至少有三个重要特色:
其一,昭示着我们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脉络。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这已是世所公认的不争事实。一部中国成语发展史,生动地展现了我们民族爱好和平发展的精神血脉。五帝时代,舜对禹提出了“允执中”的重要观念,这是以“中正”塑造民族性格,并要求走和平发展之路才能治理好国家。到了商代,商汤见有人“网布四面”,明确提出“网开三面”。“网开三面”(也称“网开一面”)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和平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唐太宗曾以此作为建设大唐盛世的思想武器。武王灭商后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是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就把和平精神与礼让观念完美结合在一起。之后“言归于好”“退避三舍”“同舟共济”“不战而屈人之兵”“和而不同”以及“协和万邦”等成语倡导的和平发展的内在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其二,彰显着中华民族爱国爱民的崇高情怀。中国人在爱国爱民的情怀上是热烈而富于激情的。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在完成了他的伟业后,将自己的血、肉、皮、毛全都献出,“化生万物”,无私奉献了所有。“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道法自然”“厚德载物”等成语表达的都是先民对养育自己的皇天后土的感怀深情。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克勤克俭”“沐雨栉风”,商汤的“自我牺牲”,商王朝发展过程中有五代商王在王业衰微后成功实现了“复兴伟业”,孔子的“任重道远”,墨子的“兼爱天下”,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都是爱国爱民情怀的集中体现。至于苏武的“完节归汉”,高题的“以天下为已任”,岳飞的“精忠报国”,东林党人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情满怀,掷地有声。正由于此,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贡献巨大。
其三,展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易》是《五经》之首,是中国最具哲学意味的一部传世经典。这部经典有六十四卦,其第一卦称“乾卦”,亦称“龙卦”,在乾卦的《象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这则成语,成了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主心骨。中国人的事情靠中国人自己来操办,只要“自强”了,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的无畏品格。“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铁杵磨成针”等成语,所表述的都是“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过一段激昂文字:“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在这里,司马迁以七大文化名人和《诗经》的作者群体为例证,说明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可贵之处在于“发愤”,在于奋斗。司马迁的这段激情文字,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民族发愤图强史。
正是在浩瀚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化和召唤下,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虽然此“工程”完结了,但实际还没有结束,还要充实修改。其中必有错漏之处,诚望指正。
//
相关荐读
《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全十册)
郭志坤 陈雪良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以成语为切入口,将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密切相关的成语缀连在一起,叙其历史原貌,述其历史过程,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帮助青少年读者边学语文,边学历史。学文以增强作文、说话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史则了解博大精深和妙趣横生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
♦成语事例包括适量中外对比,以全球的视角来评述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作者依托“二十四史”,对于本纪、世家、列传等以及相关文人笔记、历史小品等凡有涉历史的文字记载作了一番钩沉探奥,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世界里,采撷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语近千则,以通史的框架,用成语故事的形式,叙述中华远古至清末的悠长历史。为了便于读者查阅及贯通历史,本次十册本在每则成语典故前,以类似“旁白”的形式,紧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明扼要地叙说了衬托成语典故出现的背景,以增强历史现场感。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宣传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丨作者简介丨
郭志坤,著名出版家,历史学家,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策划、主持编辑《中国通史》及“中国断代史系列”等多套丛书,与李学勤共同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著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等。
陈雪良,历史学家,副编审,致力于通俗历史著作的写作和历史学的普及工作。著有《中华远古文明之谜》《司马迁人格论》《春秋史》,与郭志坤合著《中华一万年》及“提问诸子”丛书等。
转编自【上海书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