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全职妈妈因买瑞士卷而引发的争执成了网络热议的话题。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全职宝妈发布了一条视频,视频中宝妈买了一盒共八个瑞士卷,女儿、儿子和丈夫各吃了两个。当夜深孩子们睡了以后,宝妈准备吃剩下的两个瑞士卷,却遭到了丈夫的责备。
有网友戏称,分瑞士卷之“难”,堪比“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的选择题,因此就有网友顺势对自家老公进行“拷问”;进而有的自媒体开始借此渲染婚姻矛盾,还有心理专家出来指导夫妻如何沟通……八个瑞士卷的风波,催生出“男女平等”“要不要结婚”之类的一系列讨论,甚至发展成为公共话题。抛去当事人“有心”与“无心”之谈,如此一个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互联网注意力,却值得关注。
有分析说,这事看起来小,是个算术题,但背后是道“伦理题”“家庭题”,可以映射、碰触到很多家庭关系;还有分析认为,事件虽“无聊”,但偶发性、娱乐化、个性化等特点,都适配互联网传播。种种讨论,都有其道理,偶然中必有其规律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中,类似的家庭矛盾“微短剧”因故事性、冲突性强而有很高关注度。而八个瑞士卷的故事,正是戳中家庭矛盾中关注的焦点之一——丈夫不体谅妻子,妻子一肚子苦水,全职妈妈不堪一击……看起来没有“剧本”,却也恰似一个话题情绪饱满的微短剧。
目前,大量网络家庭短剧流入市场。从传播效果上看,在短剧中巧妙地设计矛盾和冲突,能够增强短剧的吸引力。但是,很多家庭短剧,却通过博取眼球和畸形猎奇的方式刻意放大和渲染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代际矛盾,将某类人群形象刻板化。比如,婆媳关系中,婆婆对待儿媳永远都是尖酸刻薄;又如,夫妻关系中,永远都是男强女弱,男方嫌弃女方。甚至有的视频制造、传播者将其视为流量财富的密码,把不平等、扭曲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描述成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通过平台的算法推荐,形成快速、广泛的传播。
被刻意放大的家庭矛盾暗含了不健康和非主流的家庭观、婚恋观,偏离了社会主流价值,影响家庭和谐。一味“流量至上”的做法,更有违传播伦理,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消极的社会情绪。应该说,家庭关系、家庭矛盾是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一种,我们不能否认这些矛盾的存在,但片面的剧情设置,忽视了家庭成员间应有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忽略了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多元和谐。更为严重的是,家庭矛盾极端化的表达方式,会对观众产生误导,从而放大了原本存在的小矛盾和小问题,对社会风气造成严重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剧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警惕,避免沉迷于“话语陷阱”,被“垃圾情绪”牵着鼻子走。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更需明确划出红线,让挑动公众情绪、假到离谱、荒唐低级的“家庭剧”无戏可演,共同守护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