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传承与创新,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 区有料

转自:上海科协 2024-11-08 16:49:24

今年,在普陀区科协指导下,甘泉路街道成功申报上海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示范型社区书院”项目,推进以“科普+非遗”为主题的示范型社区书院项目,努力将“甘泉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书院”打造成普陀区内与科普相关非遗技艺的重要汇聚地、展示馆和传习所。

“作为基层科普工作者,我们希望能在非遗与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精心设计,使科普活动更具仪式感、参与感、幸福感,精准覆盖各类受众,使居民们在接受科技智慧洗礼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科普效果。”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介绍起项目的初衷。

PART.01

当科技感遇上中国风:课程设计中加入“仪式感”

注重体验,热衷打卡,是不少年轻人的新型社交方式,甘泉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书院敏锐地捕捉到这种交流与表达的新需求,深挖传统非遗的情感价值,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通过社交“破圈”传递“非遗温度”,以沉浸式、青春化的呈现方式,吸引青少年接受、关注并参与到非遗科普活动中来。

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囊制作技艺为例,传承人陈杏芝母子设计制作的香囊,有各种创意构思,除了内含多种芳香中药,外包装多以丝绸和现代流行装饰材料做成,既小巧玲珑又清香四溢,形状从古典的睡莲、葫芦、小球到现今的耳坠、胸针、手机链,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在制作的同时,学生们还能初步学习到中药的药理知识,如薰衣草、玫瑰花可以舒缓抑郁情绪,桑叶、菊花有凉血明目的功效,砂仁、陈皮能够健脾祛湿,这些常见中草药经过巧妙配伍,可以制作成安神助眠、防蚊驱虫、预防感冒等各种功效的香囊。

PART.02

解锁非遗新玩法:活动形式上保持“参与感”

非遗热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年轻人不仅为精湛的非遗技艺点赞,也越来越爱亲自尝试。甘泉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书院将学员动手实践体验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中体悟非遗的精髓和科技的魅力。

非遗传承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把传统的变成时尚的,把厚重的变成鲜活的,以“仪式之美”和“生活之道”为非遗拉满生动流量,也为这一古老的技艺习俗在现代的守正创新提供优良示例。香囊虽小,步骤却不简单,绣花、裁剪、添香、塞棉、缝制、挂穗……无论学生还是白领,都喜欢边做边与传承人交流心得,不知不觉中化身为“手工艺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工匠精神对心灵的熏陶。

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囊,更蕴含了一分深挚情意。把它当作送给师长的礼物,那份温馨,就不是一张问候卡可以代替得了的。大家端详着自己手中的成品,纷纷直呼:“停不下来,越做越上头”“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式审美”“用这些香囊装饰工位,绝对出片”。

PART.03

擦亮“家门口科普”品牌:互动交流里体现“幸福感”

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书院努力将非遗元素融入烟火生活,通过本地化、定制化、生活化的展示,让传统文化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个角落,科普阵地成了家门口的好“趣”处。

在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期间,社区书院为白领职工举办了一堂“非遗漆扇”制作体验,发现市民们对科普活动的个性和创意元素越来越关注。受此启发,在敬老月的为民服务市集上,我们为爱美的老年人量身定制了进阶版——“水拓丝巾制作”,结果该摊位一不小心成了人气明星。“水入盒中,倒入颜料,晕染开来,笔随心动,自由勾勒、丝巾拓印、浸染定型、吹风烘干……”活动现场,根据“老法师”的“口诀”,大家动手制作起来。因为图案随机生成,每条丝巾都是“高级限量版”。科学也可以很艺术,老姐妹们展示作品时开心的笑脸,仿佛诉说着这份属于甘泉人的浪漫。

区域化党建联盟单位同济医院也积极加入,以中老年人关心的养生保健为切入点,举办中医药非遗知识系列讲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瑰宝“活起来”“潮起来”。益养益和话膏方、秋季养肺正当时、益气活血抗衰老、秋冬养生活食疗……这些主题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辨别中药材、体验传统疗法、自制艾草锤、学打八段锦……能亲自上手一试的互动环节让更多老年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医药的深厚底蕴。这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古人科学精神的深刻诠释。

让非遗活化,让经典流传,这是保护的目的,也是传承的要义。据了解,除了香囊、扎染、水拓丝巾、中医药外,甘泉街道近期还与传承人合作整理出江南丝竹、文房四宝、掐丝珐琅等含“科”量较高的非遗课程,将陆续与广大居民见面。

在“小而美”“小而精”的创建思路下,普陀区“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书院“探索打造出“科普+非遗”的特色品牌,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从科普阵地的“头回客”成为“回头客”,也让居民和社区书院间实现了“双向奔赴”。

供稿:普陀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