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也强调,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坚决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并非一时之风,必须久久为功。把这项工作做好,要以更高的站位,顺应时代新趋势、实践新要求、群众新期待真正,破解基层减负的“怪圈”“悖论”。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开创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要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与激发基层改革活力结合起来,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谋改革、促发展。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实践证明,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都是在基层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至全国的。以江苏为例,从“春到上塘”到“昆山之路”,从“张家港精神”到“园区经验”,基层是改革政策的“试验田”,改革动力的“蓄水池”,改革成果的“展示窗”。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改革的整体效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协调联动,对基层改革的能力需求更加迫切。
创新性探索和创造性落实,是基层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过重的负担正在削弱基层的创新活力。一方面,权责不对等让基层“越干越怕”。比如,有的地方以“属地管理”为名,把职责范围内风险大的、棘手的工作推给基层,也不管基层有没有相应的人员配置、专业能力和执法权限。如此“压实责任”,只会让基层干部感到“压力甩锅”,唯恐“多干多错”,哪还有胆气开展创新性探索呢?另一方面,重痕不重效让基层“越干越浮”。比如在一些地方,会议多、报表多、台账多等形式主义“老”问题禁而未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新”问题又潜滋暗长,基层干部困于“文山会海、屏幕键盘”,陷入重复无为、敷衍应付的境地,哪还有精力进行创造性落实呢?
为基层减负,既是对基层的关爱之举,也是释放基层活力的重要抓手。要明确基层治理权责划分。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要优化基层考核,重点针对多头考核、重复考核、“搭车考核”等现象,切实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要着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对政务App该合并的合并、填报任务能精简的精简,让基层干部摆脱“键对键”的束缚,推开门、迈开腿,到群众中间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当中去。
当然,推动基层减负、鼓励基层改革创新,不是强制要求基层创新。对一些基层部门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的“创新强迫症”,也要坚决反对。要把为基层减负与激励担当作为结合起来,坚持鼓励创新、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引导和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从而推动基层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实践中激发更大热情,创造新的业绩。(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