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发展改革 > 文章详情

【营商环境】多元化解商事纠纷,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来看浦东、黄浦、长宁、嘉定、松江、青浦区如何“破解”→

转自:上海发展改革 2024-11-07 12:15:28

龙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出台了《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共28大项150小项任务举措。为更好地推广相关营商环境经验做法,共同提升进步,我们将推送各部门的好做法、好举措。

推动构建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机制,成立劳动关系多元解纷中心、商业纠纷协同治理中心,引入市场化调解力量拓展商事调解新通道……如何化解商事纠纷,来看浦东、黄浦、长宁、嘉定、松江、青浦区破解之道

浦东:推动构建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机制,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期,《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十项举措》发布。同日,为更好服务中外市场主体、切实回应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的实践发展需求,浦东法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司法局共同揭牌成立了“涉外商事一站式争议解决中心”,推动形成诉讼、调解、仲裁有序衔接的三位一体争议解决新格局,助力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浦东样本。

2023年,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将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以下简称“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确定为首批专业性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以立法联系点为新起点,浦东法院聚力国际商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创新经验向创新制度转型;落实浦东新区促进商事调解立法效果,积极探索与引领区职能相匹配的国际商事调解机制;充分挖掘国际商事司法实践富矿,逐步形成具有浦东特色的立法线索培育机制。

“浦东新区国际商事争议体量大、类型新、增长快,在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机制的实践基础上,浦东法院提出了制定《浦东新区健全涉外商事争议多元解决机制若干规定》立法建议。”浦东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以利于实质化解国际商事纠纷为核心,浦东法院细化调解、仲裁、诉讼的衔接协调,并集成式提供公证认证、域外法查明等专业辅助服务。

在落实《浦东新区促进商事调解若干规定》立法效果过程中,浦东法院还积极支持专业商事调解机构展开诉前诉中调解工作,并着重发挥外籍专业调解员身份优势,充分应用数字法院建设成果开展跨境在线调解,改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体验。浦东法院还探索由调解协议当事人直接提出司法确认申请,法院审查并出具文书,提升当事人国际商事调解的效率性与便利性。

“此外,对于司法实践中发现的立法线索,我们进行了梯队化管理,依托自贸区法庭涉外商事司法研习社,为立法线索提供初步论证供给,形成立法需求向立法线索、立法建议、立法项目转化的快捷渠道。”该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实践效果逐步显现。2024年6月1日,《浦东新区健全涉外商事争议多元解决机制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创新性提出设立涉外商事一站式争议解决中心,浦东法院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浦东新区司法局已于2024年8月19日协同设立了该争议解决中心,引入调解组织、仲裁机构等多元解纷力量,引进翻译、公证、域外法查明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此外,自《浦东新区促进商事调解若干规定》实施以来,浦东法院已委托调解组织成功调解各类国际商事及涉外商投资企业商事纠纷200余件,平均调解周期约30天,调解成功率约42.26%。其中,借助跨境在线认证等信息化手段解决的4件股权转让纠纷,耗时仅四个工作日,有力推动纠纷解决高效化。

浦东法院表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较高好评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地多为英美法系国家或城市。打造具有我国涉外法治特点、符合我国营商环境需求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是我国完善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的重要探索方向。浦东法院将继续发挥基层专业化法庭立法联系点功能,不断深化司法参与立法协同创新机制,助力浦东新区国际商事争议解决高地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黄浦:推出“法宝”+“智库”+巡回审判站,打造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平台

为充分发挥司法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的规则引领和指导作用,积极回应淮海新天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在营商环境建设上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司法需求,近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黄浦区人民法院)举办“政法合力送‘法宝’,护航发展享未来”行动启动暨“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揭牌活动。

发布政法服务企业政策包

为更好发挥司法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聚焦外商企业实际需求,黄浦区发布政法服务企业政策包——“法宝”,“法宝”内含《黄浦区人民法院涉外法治服务手册》《黄浦区人民法院涉外、涉港澳台、涉外商投资企业商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2023-2024)》《黄浦区人民法院涉外、涉港澳台、涉外商投资企业审判白皮书》《黄浦区人民法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案例》等,100余家与会企业收到“法宝”后,纷纷表示信息全面、内容针对性强,回应了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关切,明晰了涉外商事审判规则。

成立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

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作为区域内国际商事审判建设的重要机制、载体和平台,将全方位聚集法律资源、全链条拓展司法服务、全流程运用数字支撑,致力打造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平台、国际商事司法一站通办平台、国际商事法务创新发展平台;以高级别的法治平台项目服务带动示范区各类法律资源加速聚集、互促共赢,努力成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法律服务生态汇聚区、知识产权保护首善区。

建立法治营商智库

涉外商事、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汇聚各种智慧、凝聚多方力量。为此,黄浦区人民法院建立了法治营商(商事、知识产权类)智库,并邀请首批六位专家学者加入,在提升解决商事纠纷的效率和质量上持续用力,在为探索争端解决更优方案和路径上持续用力。未来,智库专家将参与各类新型、疑难和复杂涉外案件的研究论证。

未来,新天地国际商事巡回审判站将充分发挥资源和平台优势,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探索新格局、打造新名片,努力实现一次巡回、多重效益,使“一巡多效”成为巡回审判站的一张名片,做到审判一案、化解一批、教育一方、治理一域,不断提升国际商事审判的国际影响力,助力营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长宁:多元解纷中心凝聚多方力量,助职工在“楼门口”维权

近年来,长宁各级工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群众优势,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长宁区总工会联合多方力量成立多元解纷中心,便是其中的实践之一。

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提地,在虹桥街道,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照亮了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而由区总工会打造的虹桥街道劳动关系多元解纷中心,则是其中的实践成果之一。

2021年11月,长宁区总工会、区人民法院、区仲裁院在虹桥街道“HONG空间·党群之家”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多元解纷机制的合作备忘录》,标志着虹桥街道劳动关系多元解纷中心正式成立,这也是长宁区首个劳动关系多元解纷中心。自此,长宁职工多了一条在楼门口维护权益的渠道,企业也多了一个依法合规经营的指导平台。

成立至今的近三年时间里,解纷中心让“工会+仲裁+法院”多元解纷模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由区总工会法律援助律师、劳动关系指导员及区仲裁院调解员组成的特约调解员队伍,以及由区仲裁院仲裁员、区人民法院法官组成的指导员及指导法官队伍则成为了这一创新举措的践行者。劳动关系指导员刘满春表示:“通过解纷中心,我们可以把维权的触角延伸到产生矛盾的一线,在楼门口为职工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一方面降低了各方的维权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构建民主管理模式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体现。”

几年下来,工会、法院、仲裁院等多方力量组成了解纷中心的“智囊团”,为劳动纠纷化解提供助力。随着职工群体的口口相传,解纷中心的名声不断扩散,越来越多的职工和企业来到这里寻求帮助,调解案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也导致了最初的定时定点接待工作机制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工作方式,先是把电话留给调解对象,后来再加微信、建群,通过线上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刘满春说道。

“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劳动关系纠纷的化解,解纷中心还承担着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反馈等功能。”对于经手的案子、接待,解纷中心的劳动关系指导员都会及时做好记录,而对于一些有着共性问题的典型案例,他们都会格外留意,仔细查找问题,并撰写成社情民意,递交给所属街道的政协委员工作站,“在调解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解决当下的矛盾,也要通过积累的案件共性总结出可供职工、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参考的宝贵经验,这其实也是解纷中心参与社会治理民主协商的重要路径。”

在今年5月出版的《上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由刘满春撰写的调解案例。该案例讲述了解纷中心从案件的接手到一步步地分析案情、从中调解、总结启示等全过程细节,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展现了解纷中心如何助力职工郦某维护合法权益。不仅如此,据刘满春介绍,由解纷中心多次提交的社情民意均得到政协重视以及采纳。

从维权主体的民主协商,到反映社情民意的案例总结,多元解纷模式的优势在一次次的民主实践中得以凸显。为进一步推进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多元合作机制,在区总工会的推动下,区人民检察院、区司法局也陆续加入到多元解纷的队伍中,形成“工会+法院+检察院+人社+司法”的五方协作联动机制。

除了各部门力量的汇聚,近年来,长宁各基层工会的多元解纷中心也相继成立。截至目前,长宁共有虹桥街道、新华路街道、天山路街道、新泾镇4家劳动关系多元解纷中心,为维护长宁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区域和谐劳动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力量。


嘉定:拓展商事调解新通道,激发营商环境驱动力

在商事解纷这一细分领域,重“诉”轻“调”的现象仍然十分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堵点:一是当前商事调解组织的案件承载能力有限,商事调解的专业化程度和商事领域覆盖面难以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二是商事调解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明确的解纷程序和运行规范;三是商事调解协议缺乏强制执行力,当事人接受度有待提升。面对商事调解的发展堵点,嘉定区司法局会同区人民法院,制定了针对性策略,通过引入市场化调解力量和规范标准调解流程等策略,推动商事调解向好向新发展,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定稳定、高效的司法行政环境。

主要做法

扩宽渠道、市场参与,激活解纷“新引擎”。

根据市高院、市司法局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本市商事调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相关要求,嘉定区司法局结合区域内商事调解实践,积极推动民非商事调解组织参与商事调解工作。借助市场在资源调配方面灵活与高效的优势,商事调解可以针对不同领域灵活调配调解力量,展现出了相较于人民调解组织更广泛的纠纷覆盖能力与专业化程度。

在实践方面,区司法局与区人民法院开展了民非商事调解试点工作,与四家律所达成商事调解合作,在实践中探索市场化商事解纷的具体模式。借助“智慧调解”平台,区司法局试点4家民非调解组织“上云”,通过科技赋能将民非组织的调解力量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极大提高了市场化商事解纷的效能。同时,区司法局和区人民法院积极研判,出具商事调解领域的司法建议书以及相应的答复函,及时整改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做到对市场化商事调解机制的“高响应、稳处理、常更新”,满足市场对商事调解的需求。

明确标准、规范流程,铺筑解纷“快速路”。

市场化商事调解所面对的另一个关键堵点在于缺乏规范、明确的程序指引。对此,嘉定区司法局与民非商事调解组织积极交流,并在调解程序和收费标准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商事调解流程图

通过发布标准的商事调解流程指引,可以有效规范商事调解的程序性内容,并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商事调解活动的质效,结合“三所联动”等创新机制,进一步覆盖商事解纷的全流程,让解纷走上“快速路”。在收费标准方面,结合现有的市场化收费策略,区司法局建议针对涉案金额不同的案件提供相应的阶梯收费额度,在充分展示商事调解的成本优势的同时,也能有效为商事调解组织获得扩大生产的初期资金。

优化分流、科技赋能,织密商事“防护栏”。

建设民非商事调解组织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其纳入现有的调解系统,尤其是法院的案件分流系统。区人民法院与区司法局创设了“多级分流”模式,借助“智慧调解”平台,由人民法院通过一站式多元解纷系统委派区非诉中心,并经非诉中心将符合一定条件的案件二次分派给民非商事调解组织。法院、人民调解组织与民非调解组织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了两种调解模式的优势。

商事纠纷“多级分流”流程图

借助“多级分流”模式,民非商事调解组织得以逐步积累经验,并与非诉中心保持持续沟通,在商事调解领域开展经验交流与学习,充分结合了民非调解组织的案件承载能力与人民调解组织的解纷经验方面的优势,为商事调解精准性、安全性提供了更密的“防护栏”。

政企合作、调解优先,构建高效“传感器”。

商事调解要想得到广泛认可,必须及时对企业的反馈做出回应。嘉定区司法局积极响应上海市商事调解“和”计划,与多家商会、企业和律所达成商事调解合意,并签署“和”计划承诺书,积极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高效“传感器”,极大地强化了调解在商事活动中的影响力。截至今年9月,嘉定区司法局已经累计与94家企业、律所和商会等组织签署承诺书,商事调解覆盖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为充分发挥商事调解“和”计划的影响力,嘉定区司法局“趁热打铁”,联合区人民法院充分利用共建的“云享嘉法庭”设施,激活各街镇商会调解工作室力量,实现多点位共同参与商事调解,为企业提供畅通的商事解纷渠道,让商事调解纸面上的优势真正落地成为切实可得的法治服务。

工作成效

通过引入民非商事调解力量,并对原有的商事调解机制进行优化,今年1-9月全区调解组织共计受理商事纠纷4286件,成功调解4234件,调解成功率98.8%,在确保商事调解“量”的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质”效。同时,通过与区人民法院、民非商事调解组织通力协作,区司法局在商事案件分流方面,也有了显著的突破。1-6月商事案件分流数持续走高,真正展现了多元解纷渠道之一的商事调解的强大解纷能力。

 嘉定区2024年1-6月分流商事案件数(全区)

下一步,嘉定区司法局将积极推进“商事解纷+赋强公证”的组合式调解模式,通过外部机制补正其效力,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对商事调解活动引入公权力监管,确保商事调解程序与商事调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继续深入推进、扩大“三所联动 驻链我嘉”的覆盖范围,为商事调解引入更多专业力量,扩展“和”计划普及程度,建立更为稳固的商事调解政企合作平台,努力实现对商事纠纷的快速响应、圆满化解,为优化营商环境发挥高效、可靠的司法行政力量。

松江:解企忧促发展,加快构建商事纠纷化解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商事调解在高效化解商事纠纷、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近期,松江区司法局加速整合非诉讼解纷资源和力量,积极推广商事调解文化,加快构建分层递进、衔接配合的商事纠纷化解体系,鼓励市场主体优先选择商事调解化解纠纷,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坚持建章立制

让诉调对接机制在商事调解领域深化延伸

松江区司法局联合松江区人民法院多次召开商事调解诉调对接工作推进会,坚持完善和落细落实《关于共同建立商事纠纷诉调对接的工作办法》,进一步健全诉前委派、诉中委托调解流程,共同推动诉调对接机制在商事调解领域的进一步深化。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每季度会同区人民法院对委派委托商事调解案件调解流程、操作环节、案件类型、调解结果,以及典型案例、当事人反馈等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会商;坚持每周对商事调解组织调解案件处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调解不成功案件进行留痕。

健全案件分流机制。与区人民法院明确,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将小额商事纠纷案件,委派、委托本区商事调解组织先行调解,并指派专人对于法院商事庭买卖合同类纠纷案件,进行分流委派至本区商事调解组织,并做好先行引导工作。

打造“商事调解+司法确认”案件闭环机制。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当事人可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或当事人不同意继续调解的,案件及时转回法院进入诉讼程序,并加强与商事调解组织的沟通,确保诉讼与调解的有效衔接。

今年4月以来,通过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本区商事调解组织受理案件810件,调解成功808件,成功率99.75%,达成协议金额4400余万元。

倡导调解优先

全面深入推介商事调解“和计划”

通过积极推进商事调解“和”计划,深植“调解优先”理念,营造“调解优先”的社会氛围,提高商事调解的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截至目前,全区近80家企业、律师事务所等市场主体签署承诺书,致力共同推广商事调解文化事业。

“和计划”进企业。8月2日,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护企安商 普法沙龙”现场,松江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为50余位企业家开展“和”计划介绍,倡议企业积极加入商事调解“和”计划。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必趣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企业代表,现场签约加入商事调解“和”计划,彰显松江企业通过商事调解的友好方式解决纠纷的信心和决心。

“和计划”进园区。联动本区各街镇,积极针对企业园区等场所进行商事调解“和”计划的“点对点”宣介,共同倡议推广商事调解文化,宣传“调解优先”理念,助力营造民商和谐的市场环境。

“和计划”进律所。依托开展企业“法治体检”等契机,以现场走访、会议宣传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商事调解“和”计划。

注重深度培育

引导商事调解组织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规范本区商事调解组织建立和运行,松江区司法局持续聚焦商事调解组织全周期成长,坚持培育和管理相贯通,引导其充分发挥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积极作用。

加强信息沟通,坚持常态走访联系。通过以常态化走访联系的方式,实地查看商事调解组织的办公环境、案卷卷宗以及内部管理制度情况,详细了解本区商事调解组织在开展商事调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支持和有序引导商事调解组织健康长效发展。

加强互联互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邀请本区商事调解组织参加法律AI产品发布会暨赋能企业启动仪式、区涉外法律业务研究小组座谈会等各类交流活动,促进本区商事调解机构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强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势互补,激发商事调解组织的创新动力和发展动力,提升社会各界对商事调解的认知和信任。

加强服务保障,赋能赋强业务能力。立足加强服务保障,指导商事调解组织建立健全专业化、常态化、体系化的商事调解员培训机制。通过邀请经验丰富的调解能手,就化解矛盾纠纷技巧、调解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授课研讨,有力提升商事调解组织调解员的调解质效和档案规范化制作水平。

下一步,松江区司法局将进一步整合非诉讼解纷资源和力量,加大对商事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和扶持力度,持续赋能商事调解组织,打造符合松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商事调解特色品牌,助力优化松江区法治化营商环境。


青浦:成立商业纠纷协同治理中心,致力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近日,青浦区法院会同区内三大国家战略重要承载镇——徐泾镇,举行了商业纠纷协同治理中心揭牌仪式暨“庭所联动”工作机制启动会,以进一步推动区域商业纠纷协同治理,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

制发司法建议

直击惠企安商新需求

“楼宇管理存在多元风险,涉诉主体众多,易产生群体性纠纷,需加强对经营主体的多方面服务。企业退出机制还需完善,出现无法经营、被吊销营业执照等情形但未能解散、清算和办理注销的情况还很普遍,一旦涉诉,相关权益难以保护,要完善经营主体的全链条监管。前端预防化解机制还不完备,纠纷化解具有被动性,效果不明显,要共推立体化协同治理机制。”

启动仪式上,青浦区人民法院向徐泾镇人民政府发送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

徐泾镇作为“进博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交汇的“核中核”,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升级迭代伴随商业纠纷数量增长。青浦区人民法院主动跨前服务,通过系统梳理徐泾辖区内商业纠纷案件特点、研究分析案件中发现的监督管理风险问题,提出完善前端管理、共推协同治理机制的司法建议。一份直面问题、贡献良策的司法建议,为区域商业纠纷协同治理注入全新动力。

着眼全周期风险防范

构建协同治理机制

为进一步拓展司法建议成效,更加便捷、高效地化解商业纠纷,深化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司法对前端社会管理的引导、支持功能,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青浦区人民法院在徐泾镇揭牌成立“商业纠纷协同治理中心”。

商业纠纷协同治理中心以“庭所联动机制”为底座,联动法院、司法、公安和街镇,资源集聚,多元共治。强化数助治理,优化诉调对接,着重关注高发纠纷、特殊主体、重点行业、新兴领域矛盾,形成动态治理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定期发布协同治理专刊,构建以案增能机制,发挥司法审判规范、指引、评价作用。深化人民调解培训机制,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治理水平。商业纠纷协同治理中心着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法治服务,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汇聚多元共治

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会上,区法院与徐泾镇政府签署了《“庭所联动”合作协议》,启动“庭所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成立徐泾镇“一庭三所”联动工作室,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巡回审判点,建立西郊经济开发区法治观察点和优化营商环境体验员制度等方式,将“三所联动”进一步向商事领域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法治是营商环境“最硬内核”,青浦区法院将全面贯彻“抓前端、治未病”思想,坚持“实质性解纷”理念,提高内部质效、加强外部联动,推动纠纷前端协同治理获得实效,为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查阅更多

上海营商案例


资料来源:浦东发布、黄浦发改委、上海长宁、嘉定区发改委、法治松江、上海青浦法院

编辑:谢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海发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