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在卢浮宫上空燃烧了19天的2024巴黎奥运会圣火缓缓熄灭。这是巴黎自1900年、1924年以来第三次举办奥运会,也成为了继伦敦后第二个举办了3次夏季奥运会的城市。 奥运会在我们的记忆里会留下什么?赛事成绩、精彩场景还是独树一帜的开幕式?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事之一,奥运会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根据官方统计,此次奥运会全球观看人数超过40亿人。而奥运会又会为一座城市留下什么?一群高标准建设的场馆?一个个抓住更新机遇的复兴新区?还是因为无法控制的预算超支而带来的债务危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无疑是成功的,奥运会后巴塞罗那改善了基础设施,促进了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提升了国际形象。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则对希腊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有观点认为这是希腊经济崩溃的重要导火索。 对于留给举办城市的“奥运遗产”,很早就受到国际奥委会的关注。他们要求申办城市在筹办过程中不仅考虑赛时的成功,还要思考赛后的场馆利用和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如何理解、善用“奥运遗产”,成为每个奥运城市都必须面对的“必答题”。 何谓“奥运遗产” 奥运遗产,让城市逆风飞翔的翅膀 “奥运遗产”一词首次出现在奥运会要追溯到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此后,遗产概念开始频繁地在奥运会的申办文件中出现。2017年,国际奥委会发布《遗产战略方针:未来战略》(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Moving Forward),明确了“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是指奥运会或者大型体育赛事为人民、城市或者地区带来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长期利益,包括奥运会举办前、期间以及举办后长时间的外部效益。 奥运遗产概念出现情况梳理 来源:《遗产战略方针:未来战略》 奥运遗产的类型丰富多样,我们看得见的有城市环境和空间品质的改善,大型体育场馆、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设施的建设,带动经济的发展等。还有更多我们看不见的,比如改善和重塑城市国际形象,向全球展示城市文化和经济实力,促进国际影响力,加强文化交流,增加城市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些是在奥运会后立竿见影的显示,也有些是在城市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这些遗产会让城市插上可以逆风飞翔的翅膀。 各类奥运遗产 来源:olympics.com 奥运遗产,让城市从更高更快更强到更可持续 巴黎奥运会共有32项次世界纪录被刷新,125项次奥运会纪录被改写。更高更快更强,一直是奥运精神的体现,也是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目标。而奥运遗产的对象和领域不断拓展,则为城市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道路上,增添了更可持续的维度。 奥运遗产的可持续性体现在其长期利益上。比如,以前国际城市为了满足举办奥运会的各类场地要求,会积极兴建众多大型的、国际级的、重量级的体育场馆,然而,在短暂的奥运会结束后,这些场馆可能会因为缺少持续性的国际赛事而陷入闲置,与此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对场馆进行维护,成为一头难以处理的“白象”1。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到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817个永久场馆中,约85%仍在使用,而15%不再使用的场馆中,大多数因各种原因被拆除或者未建成,有35座场馆处于关闭、闲置或者废弃状态2。根据《2020年奥林匹克议程》,国际奥委会要求奥运会主办城市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可以通过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增加临时设施,只有在有长期需要的情况下才建造新场馆。 “奥林匹克主义的目标是使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期促进一个关心维护人类尊严的和平社会。”3如果主办方仅仅聚焦于运动会本身的成功举办,一系列的城市建设也只是围绕着奥运会的召开展开,那必然无法把握住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奥运遗产的范畴 来源:《遗产战略方针:未来战略》 奥运遗产,不终于更不始于圣火熄灭 对奥运遗产的思考形成了贯穿全周期的理念,不仅是在奥运会开始和结束,而是从一座城市下定决心申报奥运会伊始,就要思考何为奥运遗产,如何让奥运遗产始终闪耀。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对奥运会申办程序进行了重大改革,将传统的申办过程改为邀请制度,国际奥委会向有意愿的国家或地区奥委会以及城市发出邀请,听取他们关于举办奥运会的想法,转变以往奥运会主办城市迎合奥运赛事需求、大规模建设各种赛事场馆的情况。申办城市将奥运会的理念与城市或地区的长远规划相结合,通过更灵活地规划和设计,在符合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目标基础上,满足奥运会的需求。因此,奥运遗产是在城市或地区愿景的前提下,实现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体育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愿景的结果。 遗产理应成为整个奥运会规划和管理决策的核心。从规划之初就做好奥运会管理和遗产整合,可以为主办城市带来可持续的基础设施、环境、经济、体育和社会进步效益。对奥运遗产的管理不仅是在奥运之后,而是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始于申办,没有终点。 《奥林匹克议程2020》与遗产相关的建议 议程共有40条建议,其中第1、2、4条与遗产直接相关。 建议1:将申办过程转变为邀请制 • 国际奥委会将设立一个协助阶段,在此期间,国际奥委会将就申办过程、奥运会的主要要求、前几届主办城市如何确保申办成功以及为奥运会留下积极遗产等方面向考虑申办的城市提供建议。 建议2:通过分析主要风险和机遇来评估候选城市 • 国际奥委会将考虑候选城市的积极方面:在不需要长期遗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以及临时和可拆卸设施。 • 评估委员会将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等领域征求独立的第三方意见,特别侧重于可持续性和遗产。 建议4:将可持续性纳入奥运会的各个方面 • 国际奥委会将在国家和地区奥委会、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等外部组织的支持下,在奥运会后对奥运会遗产进行监测。 巴黎奥运:以奥运遗产让城市闪耀的典范 巴黎奥运会留下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本届奥运会共设有32个大项、329个小项比赛项目,包括田径、游泳、体操等在内的28个传统奥运项目,4个新增设的项目包括攀岩、滑板、冲浪以及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霹雳舞。巴黎准备了41个奥运场馆迎接来自206个代表团、约10500名运动员。法国其他地区也设有9个比赛场馆,如沙托鲁承办射击比赛,里尔承办手球比赛决赛、篮球比赛资格赛,马赛承办帆船比赛,远在海外的法属领地大溪地则承办了冲浪比赛。 为了让奥运遗产成为推动城市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早在2021年8月,巴黎就发布了《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遗产和可持续发展计划》(以下简称《遗产和可持续计划》)。这份计划作为全面战略,成为了指导巴黎奥运遗产利用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出两大目标:一是利用组织世界上最大的体育赛事的契机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提高主办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未来奥运会的典范;二是为巴黎乃至法国留下持久的正面影响,利用体育造福个人、社会和地球,提高公众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人们变得更加活跃,尽可能多地参与体育运动,提升城市包容性,并利用体育推动生态转型。在此目标之下,《遗产和可持续计划》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2024巴黎奥运会场馆布局 来源:《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遗产和可持续发展计划》 95%场地为既有或临时设施 场馆是最直接的奥运遗产。为避免建造“白象”,巴黎奥运会95%的比赛场地都是利用现有或者临时的体育和文化设施。新建的场馆只有两座,一是承担跳水、水球、花样游泳比赛任务的水上运动中心;二是承担羽毛球、艺术体操比赛的拉夏贝尔体育馆。两座场馆也将在奥运会后转型成为供周边社区使用的场馆。 水上运动中心 来源:olympics.com 让奥运活动与城市地标共舞 巴黎还利用建筑遗产设置各类临时场馆,将久负盛名的建筑遗产、地标性场所与体育赛事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观赛体验。你可以在埃菲尔铁塔脚下看沙滩排球赛、在荣军院广场观赏射箭比赛,也可以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看自行车比赛、在巴黎大皇宫内观赏击剑和跆拳道比赛,或是在凡尔赛宫用朋友圈去“凡尔赛”下马术比赛的精彩。 埃菲尔铁塔下的沙滩排球临时场地 来源:olympics.com 把最重要的机遇给最需要的地区 除了场馆外,奥运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巴黎希望举办一场简单而紧凑的奥运会,因此将赛事活动集中在运动员村周围10公里半径内。其中重点的地区是塞纳―圣但尼省(Seine-Saint-Denis),它是法国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之一,2022年失业率为10.2%,在法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三,2017年贫困率则是法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巴黎将奥委会总部、运动员村、媒体村以及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布置在此处,希望借助奥运会发展契机,令众多利益相关者青睐这篇土地,带动更多投资机遇,促进地区更新发展和转型。 巴黎奥运会运动员村 运动员村位于塞纳河畔,紧邻法兰西体育场、水上运动中心和训练场。从设计之初就已考虑了其在奥运会后的使用功能,希望为塞纳―圣但尼的居民提供一个多样化、宜人和多功能的生态区。奥运会结束后,运动员村将通过可逆性改造变身为2800多套住房,均为无障碍设计,其中25%为社会住房。此外,还将提供许多公共设施和开发空间,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体育设施、警察局、消防队等,以及6公顷的绿色空间。奥林匹克工程交付公司SOLIDEO希望通过运动员村的建设提供一种更可持续、更方便的建筑模式,以应对未来城市的挑战。 运动员村总平面图 来源:《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遗产和可持续发展计划》 以体育运动引领生活模式的转变 巴黎提出要通过奥运会使体育为个人、社会和地球服务,提高公众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依靠体育促进包容、团结和平等。把更多的运动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发现并培养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并促进公民的积极参与。巴黎希望借此机会促进居民与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和肥胖作斗争,改善居民提质,并增加贫困地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此外,还强调利用体育促进平等、社会包容和职业融合。 引领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此外,巴黎奥运会还强调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理念,希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生物气候(bioclimatique)的设计方法,采用自然的应对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广循环经济和提高环境韧性。在场馆设计中,水上运动中心的建设全部采用低碳、有机材料,并且配备了5000平米光伏屋顶,成为法国最大的城市太阳能发电厂,确保能源自给自足。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奥运会结束后将从5000个座位减少到2500个,更加适合当前城市需求。 为了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巴黎从赛后评估转为赛前目标设定,预测了奥运会可能产生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设定了比往届奥运会减少一半的碳排放总量并完全抵消其碳影响的目标,并将避免、减少和控制碳排放的行动整合到奥运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巴黎启动了塞纳河水质和沐浴计划,对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也是生态转型的一部分。此外,巴黎奥运会还发布了循环经济战略,承诺减少奥运会所需资源,并为所有的比赛设备、临时用品确定解决方案;将回收再利用作为最后的手段,保障物品资源的第二次生命,在残奥会结束后举办促销活动,出售奥运相关纪念品。 塞纳河水质和沐浴计划 塞纳河水质和沐浴计划旨在改善塞纳河多年被污染的水质,帮助城市向河流开放,改善大都市地区与塞纳河及其主要支流马恩河的关系。通过水质检测与控制,成为奥运会铁人三项、马拉松游泳和残疾人铁人三项等比赛的场地。巴黎投入了约14亿欧元用于改造污水和雨水处理设施,以提高塞纳河及马恩河的水质。巴黎希望奥运结束后塞纳河仍能维持当前水质,并计划要在塞纳河上建设多个游泳场,目前正在开展行动。 塞纳河的游泳场选址 来源:www.apur.org 确保“奥运遗产”成为“城市未来” 自城市开始申办奥运会起,奥运遗产就有可能产生,其社会影响一直到奥运会结束后仍会持续。因此,奥运遗产计划工作要从申办就开始启动,贯穿整个奥运周期,并一直延续到奥运结束后的数年甚至是十多年。巴黎奥运会是第一个完全符合国际奥委会《遗产战略方针》要求的夏季运动会,自候选以来一直致力于将遗产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申办工作的核心,从筹备、举办到赛后的各个阶段,都在考虑和规划如何将奥运会带来的长期积极影响最大化,同时减少负面影响,确保奥运会不仅仅是短期的体育赛事,而能够为主办城市、地区留下持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让奥运遗产的理念刻入每个人心里 在筹备阶段,重点是提前规划和设计奥运遗产,以确保它们与城市的长期发展目标和需求相一致。巴黎奥组委发布的《遗产和可持续计划》,从打造奥运典范、加强社会和环境遗产两个目标,探索为城市留下奥运遗产的方法和行动,并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别于2023年11月发布《打造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社会和环境遗产》以及2024年5月发布《交付更负责任的比赛》,评估《遗产和可持续计划》中提出的两大战略目标的实施情况。此外,巴黎大区总规(SDRIF)、大巴黎都市区规划纲要(SCoT)、巴黎市地方规划(PLU)等规划在修编中均将奥运会的举办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推广和社区参与等方面提供了保障。 在奥运会进行期间,除了赛事本身,还应关注如何利用这一全球性事件来促进社会包容性、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文化认同。而奥运会结束后,如何有效利用和转化奥运遗产则成为关键,包括将临时设施转变为公共资源、维护和再利用体育场馆,以及通过教育和体育项目继续促进体育活动,提升公共健康等。 建立持续关注奥运遗产影响的监测评估机制 在整个奥运会的全生命周期中,定期评估和监测遗产计划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这有助于确保目标的实现,并为未来的奥运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法国和巴黎大区层面都将对本次奥运会进行更具体的影响评估工作。国家层面,法国启动了一项计划,旨在评估巴黎奥运会带来的公共政策加速情况。这项工作由13项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组成,包括体育政策研究、社会经济研究、环境和领土研究等。其中,环境和领土研究包括关于残疾人无障碍环境的研究、关于奥运会对碳足迹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关于奥运会对塞纳河可游泳性的影响的研究、关于法兰西岛城市规划的研究等,将分别由不同部委下属的专家机构开展,并将有助于评估《遗产和可持续计划》。地方层面,巴黎大区研究院还将对奥运遗产的影响进行研究,评估工作在2024―2025年首次展开,并且将于2029―2030年继续展开,以明确奥运会给城市带来的长期影响。未来,巴黎可能还会进行第三阶段的评估,为评价巴黎奥运会如何影响地区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更加长远的视角。 巴黎大区研究院奥运遗产的目标树 来源:www.institutparisregion.fr 此外,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团体和公众都应在奥运会的全生命周期中发挥作用,以确保遗产计划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方法,奥运会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事,还能成为推动长期积极变化的催化剂,有助于确保奥运会的投资为未来的世代带来持续的利益。 注 1“白象”是指一种无法处理掉却又消耗惊人且与其实用性不成比例的资产。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一个暹罗国王的故事,暹罗国王将白象作为礼物赠送给那些令其厌恶的人,接受者往往因昂贵的饲养成本而破产。现在常常用来形容奥运会后一些需要巨大开销维持运营的国际体育场馆。 2数据来源:2022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奥运场馆125年历程:赛后使用情况》报告。 3出自《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主义基本原则。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市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