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怎样称体重更准确?一文读懂体重管理→

转自:浦东观察 2024-09-18 15:34:19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近几十年来,我国肥胖患病率上升迅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中超重、肥胖者已超过50%,成为我国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挑战。


2种方法判断自己胖不胖


01

体重指数(BMI)


肥胖的一项重要判定指标是BMI,BMI=体重(Kg)/ 身高(m)


根据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分类建议


成年人


●BMI小于18.5kg/m?为低体重。


●18.5-23.9kg/m?为正常体重。


●24.0-27.9kg/m?为超重。


●28.0 kg/m?及以上为肥胖。


老年人


●对于年龄在65至79岁间的老年人,其BMI的理想范围在20.0kg/m?-26.9kg/m?之间。


●80岁及以上的高龄长者,BMI范围可适当放宽,推荐BMI维持在22.0kg/m?-26.9kg/m?,以更好地适应生理变化。


准确测量方法:建议在清晨空腹测量,脱去鞋子和厚重衣物,体重秤放置在水平地面,双脚自然分开站立于体重秤上,双臂自然下垂,头部正对前方,保持身体重心平衡,读取体重秤数值。


02

腰围(WC)腰围是另一项重要肥胖判定指标,与BMI相比,腰围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水平,又称为“中心性肥胖”。即使在BMI正常的情况下,腰围超标仍然可以被视为肥胖。


中心性肥胖


●男性:WC≥90cm;


●女性:WC≥85cm;


中心性肥胖前期


●男性:85cm≤WC<90cm;


●女性:80cm≤WC<85cm;


准确测量方法:保持站立,平稳呼吸,双腿自然分开略小于肩宽,软尺在肚脐上两指左右处,紧贴而不压迫皮肤的水平环绕一周后读取数值。


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超重、肥胖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冠心病、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青年超重或肥胖的居民罹患缺血性心脏病、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即便中年时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难减轻这种不良影响。


体重过低易导致免疫力低下、骨质疏松、贫血等健康风险。高龄老年人应避免采取极端的减重或增重策略,应聚焦于通过均衡膳食与适度的体力活动,来促进和维护肌肉与骨骼系统的健康状态。


体重管理十分重要


(一) 定期监测,实时记录


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定期测量体重、身高,掌握自身BMI和腰围的变化。


(二)平衡膳食,总量控制


采取合理的饮食方式,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每餐不宜太饱、少油炸甜食、多食果蔬、均衡营养。


(三)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加强体育锻炼,保持适量运动,可将生活、娱乐、工作与运动锻炼相结合,提倡上下班路上多步行、骑车,工作时少乘电梯多走楼梯,时常做伸展运动、工间操,减少久坐时间等。


(四)健康习惯,积极心态


除了管住嘴、迈开腿,还要限油控盐、禁烟限酒,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保持积极的心态情绪也十分重要。


维持健康体重,关键在于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一起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