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要出伏啦!易生病的时候到了?要这样养生……丨静宝聊天室

转自:上海静安 2024-08-23 13:30:03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

到8月23日结束

跨度长达四十天

明天终于要出伏啦!

先别急着高兴

降温来得没那么快

而且从出伏到秋分

近一个月时间内

气温波动大且频繁

是一年中身体最脆弱的时候

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

的发生率也比较高

所以提高养生防病的意识

非常重要

为什么出伏后易生病?

怎么养生?

今天静宝带大家一起了解

出伏后易生病的原因

1. 夏季人体消耗大,需要调整

由夏入秋,人们常常感觉疲乏犯困。这是因为经过酷热的夏季,人们身体消耗大,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偿。到了凉爽的秋季,人体各系统发生变化,进入生理性的休整阶段。

2. 昼夜温差增大,血管受挑战 

昼夜温差大,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下,人体血管受到刺激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最容易诱发一些血管硬化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同时血管收缩紧张,血压波动较大,无论是心梗、脑梗都是发作的危险期。

3. 易出现腹泻、脾胃失调问题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的最为脆弱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秋季腹泻。

4. 出伏后秋燥严重,燥气伤肺 

“出伏”时节,秋燥严重,燥气易伤肺,而肺与胃、肾密切相关,容易出现口鼻干燥、便秘、乏力等症状。

5. 热邪导致津液流失,易感冒 

立秋之后,外感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多数是嗓子干、咽喉肿痛、发高烧,同时,伴有各种感冒的症状。秋高气爽之后,空气透明度增加了,太阳当头照更会有种炙热感。这种热邪,会导致人体津液流失,使得经络流通载体不足。同时,热邪导致津液流失,会加重干燥的状态,口鼻之处黏膜干燥,使得外邪容易进入。

出伏后该如何养生?

饮食润一点 助养肺

出伏后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是早晚凉,昼夜有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

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可多吃些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宜的食谱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睡觉早一点 防秋乏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懒洋洋的,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

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通风勤一点 少发霉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

霉菌生活力很强,一般温度在25℃~30℃、湿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气,便会生长繁殖。

三伏天的时候空调大开,通风次数少,病菌容易聚集室内。

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服装店里挂着很多衣服不发霉,就是这个道理。

穿得暖一点 护血管

虽然我们常说“春捂秋冻”,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一点,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小一点。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较丰富的地方,特别是颈部,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收缩,有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的风险。




今日话题


出伏后,

你对天气有哪些期待呢?

欢迎留言和静宝说说~


编辑:史笑雨、谢瑞临(实习)
图片:图虫创意
综合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普湖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