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我市受第三轮高温持续影响,用电负荷快速攀升,8月2日气温达到40℃,当日最高负荷超过4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市经济信息化委组织全市电力行业积极应对,持续优化运行调度,强化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市外来电创历史新高,本地72家燃煤、燃气和新能源发电场站全部稳发满发,成功应对极端高温考验,保障了全市电力运行平稳有序、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有一座特殊的电厂,不烧一吨煤、不烧一方气,在今年迎峰度夏期间,为全市电力保供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它就是虚拟电厂!8月7日晨,天气预报显示我市当日最高气温将超过38℃,预计最高用电负荷4000万千瓦左右,市经济信息化委组织市电力公司,再次启动这座虚拟电厂。当日完成全市最大规模的虚拟电厂快速削峰能力验证,最大响应负荷突破历史纪录,达到70万千瓦,负荷调控能力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虚拟电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电厂,而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散落全市的充电桩、空调、储能等可调控用电设备以及分布式电源等资源重新整合,聚合为一个灵活的能源调控网络,可有效平抑电网波动,实现调峰调频功能,目前,上海的虚拟电厂率先形成了技术和机制突破。
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和PMS系统,实现全网平衡级、电网断面级、配电台区级三个层级的精准调度,虚拟电厂资源实现了智能匹配,响应方案实现了自动生成。
开发部署了虚拟电厂自动功率控制模块,实现了与火电等传统电源的联合调频控制,进一步稳定电网频率,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同时配套建立了数据接入、数据通信、安全防护、响应能力等标准体系,形成了完善的技术架构。
建成虚拟电厂负荷管理、调度控制、市场交易三大平台,实现三大平台间、平台与虚拟电厂运营商间业务贯通,形成了完整闭环的虚拟电厂运营、交易及激励补偿全链条市场化机制。
上海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虚拟电厂资源,优化完善管理、调度、交易环节的体制机制。2020年,市经济信息化委印发了《关于同意开展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市场化交易试点工作的批复》,根据文件,参与响应的虚拟电厂及其下属资源用户都将获得激励收益,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上海铁塔通信基站虚拟电厂建设项目负责人说道“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拥有大规模的移动通信基站,其配置的备用储能是非常优质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公司成立专班,积极参与电网调节,在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实现最大响应能力3.2万千瓦,比去年增长了近60%,短短几天即可拿到超20万元的补贴。”
上海化学工业区首家“绿色工厂”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领先的化工行业制造商。“公司液氯生产、存储系统载体能量密度大,控制系统完善,具备一键启停功能,通过优化生产计划,不仅能够助力全市电力保供,还能获得实打实的激励收益。我们还计划依托化工区丰富的氢气资源,开发以氢能为主的虚拟电厂应用场景。”科思创能源管理负责人说道。
中国电信作为上海首个参与虚拟电厂响应的通信运营商企业,其运营管理负责人表示“数据中心为保证用电可靠性,需按照1:1等容量配置柴油发电机组,日常备而不用。上海作为全国数据中心枢纽节点,柴发资源丰富,当电网需要电力调峰时,数据中心改由柴发内部供电,不仅可降低电网供电压力,企业还可以获取补偿收益,今年我们已累计参与9次虚拟电厂实测验证”。
市场化机制充分激活了工厂、商场、储能等资源主体参与调度的积极性,电力要素资源实现了创新性配置,分时、分散的资源聚合成虚拟电厂成功实现“削峰填谷”。
实际上,早在201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上海就开展了国内首个虚拟电厂试点,建成了黄浦区商业建筑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2020年印发了《关于同意进一步开展上海市电力需求响应和虚拟电厂工作的批复》,正式启动全国首个省级虚拟电厂运营体系。
经过十年的积累,上海已培育虚拟电厂24家,接入超过1600户用户资源,可调资源申报量超过97万千瓦,初步建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的新型数字化虚拟电厂,实现了虚拟电厂调度、交易、结算系统的业务贯通。今夏实施削峰28次、累计时长52小时,等效减少用电量约800万千瓦时,有效支撑了极端持续高温条件下的全市电力保供工作。
未来,上海将进一步优化完善适应超大城市发展需要的虚拟电厂运营调度管理体系,深入挖掘楼宇空调、数据中心等虚拟电厂资源潜力,加大各类虚拟电厂资源开发培育力度,加快推动我市虚拟电厂调度能力向全市最高负荷5%的目标迈进。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