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心理疗愈小锦囊丨如何把“积极的废人”变成“积极的人”?

转自:上海黄浦 2024-07-13 10:26:28

当代年轻人在“积极向上”和“消极向下”之间,选择了当一个“积极的废人”。他们很爱给自己树立目标,但却永远都做不到。归根结底,是在心态上积极向上,行动上却停滞不前——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奈何每声勤奋的呐喊背后,都有一根推不动的“进度条”。

说的是你吗?

“积极的废人”这个词组是由一对显著的矛盾词组成的,显示出个体矛盾的心理。比如:一个人内心其实不喜欢学习,但又觉得不应该不喜欢学习,因此感到恐慌、自责,只好用努力补课,来驱散这种不安,以免受到他人更多的负面评价,这也是“假性努力”的一种表现。

毕竟,大家都喜欢努力的人,可是努力很累,所以假装努力一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这既可以给自己带来心理安慰,又获得别人的赞赏。

虽然立目标、喊口号、贴标签等种种行为可以带来短暂的安全感,但焦虑并不会自动消失,一睁眼又要面对半途而废的现状,也会令人非常沮丧。那么,如何把“积极的废人”变成“积极的人”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表示,如果将“变成理想中完美无缺的人”作为自己的行动目标,往往会因为脱离实际而无法实现,内心会遭受很多挫败感,所以树立切实可行、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变得尤为重要。不妨分成“两步走”:

(一)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挫败的创伤体验中走出来,敢于打破舒适区,尝试做出一些改变。

(二)心理学中有一个“两分钟原则”:先做两分钟想做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体验当下。把关注点从“结果”和“目标”,调整到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喜悦。比如,目标是看三小时书,可以先翻阅两分钟,体验一下与文字产生共鸣的感受,也许,你会因为这两分钟而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地读了三小时的书……

总之,比起逼迫自己长时间保持专注、完成某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更需要通过增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愿我们都能撇开所有的顾虑和标签,以最喜欢的姿态过好这一生!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