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心理疗愈小锦囊|子女成年后,该和父母“分家”吗?

转自:上海黄浦 2024-06-18 16:54:51

“离家独居”常被看作是人生的第二次“断奶”,也是长大成人的一个标志,但是,“多代同堂”也是中国传统家庭的一个重要特征。

近年来,子女成年后仍与父母同住变得非常普遍,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如经济不景气、就业环境恶劣、生活成本高、人格不独立等,都迫使年轻人越来越依赖父母的支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分析,成年子女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父母要求和子女一起生活、子女愿意和父母一起生活、子女迫于压力不得不和父母一起生活。

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的父母大多处于中年或刚刚步入老年,有一定财力,身体也相对健康,暂时不需要子女的照顾,所以,“养儿防老”并不是父母要求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主要原因,而是为了给子女提供“代际支持”。

当今中国社会,“80后”“90后”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令年轻人不堪重负,使他们很难具备独立生活的条件,甚至在婚后仍然需要父母的帮助。于是,很多“中国式父母”在把子女“扶上马”后,还主动要求“送一程”。不仅在经济上予以慷慨支持,还会帮忙照料第三代。相反,缺乏原生家庭支持的人群则会推迟婚育的年龄。

“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指出,与父母同住将影响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家庭观念、亲子关系,以及他们自己的精神状态,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变得‘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地‘啃老’。”王晓霆如是说。

的确,与父母同住会让子女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很难再突破“舒适区”了。事实上,这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因为只要子女不“独立”,子女在父母眼中就始终是个“孩子”,凡事需要以父母的想法为重,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式父母”缺乏对个体边界尊重、敬畏的意识,他们会理所当然地限制子女作为个体的思想、选择、情感等一切决定。

“独立生活的核心与本质,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享受孤独能力的训练。”王晓霆表示,“独居意味着全方位的决策并承担后果,需要独自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统筹安排生活所需,做好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这无疑对年轻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一旦迈出这一步,便可以从复杂的原生家庭关系中抽离出来,拥有独立空间,学习与自己相处,学习自律。”

其实,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体验。你想要拥有哪种体验呢?希望每个成年人都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心境!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