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把风扇穿在身上,高温下空调服成工地新宠

转自:大众新闻 2024-06-13 15:05:13

“去年快到父亲节的时候,我爸跟我说工地上的朋友都穿那种带小风扇的衣服,看起来不错,让我也给他找一件。”女孩莫莫说,父亲少有地向她提出了一个请求:给他买一件工友都在穿“空调服”。

在建筑工地,空调服已是相当普及的避暑物品。6月12日,从事建筑行业二十余年的辉博告诉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广西工地上基本人手一件,三伏天时,有的工种得两三件轮换穿。

辉博拍摄于6月12日当日照片,工友着空调服(受访供图)

近两年,对于高温危害的讨论日趋严肃与深入,死亡率高达50%的热射病让户外工作者对风险的认知不再止于偶发中暑。越来越多工地人选择穿上空调服,一套简单通风循环系统的“微创新”,正在扮演“安全屏障”,帮工人们隔绝着高温伤害。

外套装风扇,叫风扇服更贴切

虽说被称为空调服,实则其原理机制与空调并不相关,也无复杂的制冷机制。浙江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向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介绍,这种衣服就是将小型风扇内置于长袖外套的背部两侧,再连接充电宝放置于口袋,重量取决于风扇的个数、充电宝的容量。

其工艺重点在于锁紧下摆,封好袖口,控制好风扇带动的空气流通方向,“有风流通可以促进皮肤上的汗液蒸发,汗水就没有那么黏腻,人会舒爽一些。”该负责人表示,从主要动力来看,叫风扇服或许更贴切。

厂商对于“空调服”原理的展示

“在高温下吹的也是热风,但是不穿全身都是汗水,穿后只会少量出汗,充满电穿一整天没问题,也能避免直晒的灼热感。”辉博说,工友们并不迷信电商宣传中夸大的“降温制冷”功效,那显然不是物理降温能够达到的效果,但能显著地减少汗水贴身的黏腻感受,已使他们作业时舒爽不少。

在混凝土和钢架搭建的工地世界,工人们在脚手架与塔吊间腾挪,尽管都需烈日下行走作业,不同工种的抗高温需求亦略有不同。

“这个空调服,一般钢筋工穿得多,木工穿得少,泥工更少。”辉博解释说,这是因为钢筋工都得头顶太阳工作,木工、泥工的工作场景则常在模板下,无需和紫外线短兵相接。辉博补充说,“因为有高温保护令,在最热的时段,比如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一两点,我们基本不用出工。其他时候就得自己多防备。”

钢筋工人需在模板上方作业,直面高温(受访供图)

莫莫回想,54岁的父亲在近二十年的建筑工生涯中,也尝试过挂脖风扇、冰凉贴等方式给自己降温,要么手持不方便,要么收效甚微,空调服已是相对轻便又可行的选项。

浙江厂家告诉记者,他们去年从10月份就开始为今夏的气温高峰赶制空调服,到今天产线仍在加班加点,目前已经卖出了30万件。

售价在100至300元,有人担忧安全问题

25岁的洪树,建筑专业毕业后在工地做技术员。尽管无需上阵干体力活儿,三伏天的户外工作仍让他感慨“一言难尽”。

作为年轻的工地人,他常常会尝试各类降温工具,也总找机会劝说老工友要舍得投资自己的健康,“有的叔叔一个月工资不少,也不愿意花一两百块钱买一件空调服,就是舍不得,要给子女存着。”

从电商平台的搜索结果可见,空调服的国内售价主流区间为100-300元。对于一件功能性外套,这并非“刺客”型定价,但仍有不少建筑工人不愿意购买。

空调服在电商平台的售价

洪树说:“叔叔们可能会觉得坚持一下就行了,没有这个必要。”不少以忍耐高温为职业素养的老一代工地人,仍会选择用“坚持一下”的方式应对多变的户外作业环境,这让洪树有些忧虑。

另外,也有人对空调服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例如,有人担心随身携带的充电宝以锂电池为主要材料,在高温暴晒环境中是否会过热膨胀,随之引发爆炸。电池容量大、续航强则体积小不了,这也让工人抱怨电池太重了。

此外,背部两侧的风扇持续向腰部送风,也让工人们担心是否会伤及腰部、关节健康。“我爸穿了一年多没看出什么副作用,不过他有的工友可能不禁吹,毕竟整个高温期每天都得受风。”莫莫向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提到,父亲的有些工友的确出现腰痛症状,尚不知是否与长期穿着空调服直接相关。

产品更新迭代,效果和价格是关键

空调服并非没有技术上更成熟、效果更佳的产品,但这类产品的价位更高,在千元以上。

主营外贸的空调服厂家向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介绍,其工厂是做空调而非服装起家,拥有完备的空调生产线,因关注到近年来户外高温的需求,便将原本的优势产品打造为可穿戴的品类。

她介绍,其“空调服”更接近字面意义,使用松下压缩机的背包制式相当于工人背着一个“小空调”抵御高温,制冷效果要比百元价位的空调服好很多。

压缩机式空调服(受访供图)

“我们一套空调服3000多元,主要市场在海外。”厂家说,因为价格较高,产品在国内的需求还没有被充分开发。

这类产品也并非没有降价空间,厂家直言“量上来成本也能压缩”,但市场环境尚未培育成熟,其工厂产能也有限,她最终用“任重道远”四个字来形容推广至一线工人的可能性。

还有做服装出身的厂商在尝试另一条路径:仍以衣物为创新主体,在衣服内添加蓄冷剂一类添加物质,理想状况下,可持续释放冷气2-3小时。不过,厂商也坦言,该专利仅仅“在申请中”,实效有待验证,他们尚未进行大规模生产推广。

莫莫向记者吐露,她一直关注着户外避暑产品的更新迭代,盼望着能有真正让父亲不再惧怕高温的产品更快问世。洪树亦有同样的心愿,“希望技术能尽快成熟些,我好推广给叔叔们。”“配备轻便、材质安全、效果显著、价格适中”,是洪树为未来的避暑产品勾画的关键词,也是不少工地人的期盼。

(应受访要求,文中辉博、洪树为化名)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