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将至,走进博物馆,带领孩子们探寻文物中的动物王国,来一场奇妙的文博之旅。
山东博物馆“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展览,汇聚山东古代文物瑰宝,展出了多件以动物为形的文物。其中,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狻猊盖香薰是一大亮点。
此香薰由炉盖与炉身两部分组成,炉盖狻猊,昂首怒目,蕉叶尾上翘,腹中空且与嘴和炉身相通,以子母口与炉身相扣合。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呈半透明。盖上狻猊活灵活现,形似狮子,被认为是“龙家老五”,好坐、喜静、喜欢烟火。因此常见于香炉之上,焚香时随之吞烟吐雾,生动有趣。
俗话说龙生九子,狻猊的其他“兄弟”究竟是谁呢?历来说法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另一种说法则是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眦、狻猊、椒图。
因“九”在中国古代经常表示虚数,有变化之意,形容“多”。自古以来,就没有确切的说法,直到明朝,才有类似的归纳总结,出现了几个“九子”版本。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寄托着古人美好的祝愿,象征着天下升平,国泰民安。除了瑞兽,博物馆中还有不少生肖福兽。
孔子博物馆就藏有一件被视为镇馆之宝的战国圆雕黄玉马,与印象中高大威武的战马不同,玉马则略显娇小可爱。
这件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3号墓的圆雕立马,造型精巧,马呈站立姿态,昂首竖耳,张目前视,马鬃突起,马尾打髻,前腿垂直,后腿微曲,立于方座上。
简练的外形下,制作者以阴线刻和浅浮雕的技法刻画出马的双眼、口、鼻、双耳以及鬃尾等细部,面部是温润的青黄色,棕褐色的沁斑被借用在胸、臀、尾等部位,以“俏色”工艺将皮毛的色泽和纹理呈现出来。
战国圆雕黄玉马摆件小巧玲珑,堪称古代玉雕工艺的珍品,而同时期的战国错金银铜牺尊(左图)则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齐国都城临淄经济发达,民风淳厚,从国君到平民百姓,皆好饮酒。因此,在齐地同时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酒具,战国错金银铜牺尊就是比较著名的酒器。
战国错金银铜牺尊是齐文化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高29.4厘米,长43.3厘米,重6.5公斤。昂首竖耳,双目圆睁,身躯滚圆,四肢粗壮,健硕有力。
仔细观察其首体接合处,合缝痕被项圈巧妙遮掩,项圈宽1厘米,镶嵌16枚椭圆形银珠。头顶至鼻梁上端镶嵌绿松石,眼球以墨晶石装点,两侧眉毛各嵌绿松石数枚。
牛背上有一盖,盖为一个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背上,巧成半环形盖钮。牺尊背上盖钮之下,就是把酒倒进去的入口,酒存在牛肚子里。而酒的出口,则在牺尊的嘴里。古人用牺尊倒酒之时,酒从牺尊嘴里流出,别有一番情趣。
当然,牺尊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遍布其全身的金银装饰。牺尊整体以铜铸成,全身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交错镶嵌出菱形图文,非常富丽、精美,是战国时期齐国错金银和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
探秘博物馆,奇妙过“六一”。这个儿童节,在博物馆邂逅历史长河中的动物们,体验古老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大众新闻客户端 张依盟 实习生 李欣悦)